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危害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诊疗共识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病变,可引起患者寿命缩短,可能需要肝移植治疗。
PSC的发病常与结肠炎相关,主要并发症为肝纤维化及肝内外胆管狭窄。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也无明确的诊疗方案,但常使用熊去氧胆酸作为经验性治疗。
PSC的并发症还包括门静脉高血压、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代谢性骨病,甚至可能进展为胆管或结肠癌症。
PSC起病常较隐匿,患者无自觉症状,但也可进展迅速,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道梗阻及胆管炎,并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肝病。
目前最常用磁共振造影(MRCP)进行诊断,虽然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的敏感性可能更高。典型的胆管造影结果包括为胆管不规则、多发局部狭窄和扩张,胆道弥漫性狭窄伴正常扩张段形成典型的「串珠状」改变。
近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总结了关于PSC诊疗的临床共识,发表于The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
定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BC)指一种特发性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及串珠样改变,且无法用其他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来解释的疾病。
许多PBC患者都伴发炎症性肠病(IBD)。因此,PBC的诊断为排他性诊断,只有在排除毒素性、感染性及炎症性等病因后诊断才能成立。
流行病学
PSC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PSC的患病率约为5%。瑞典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5%的患者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升高;55名患者被诊断为PSC,患病率为3.7%。PSC在男性中更常见,且全结肠炎患者比左侧结肠炎或直肠炎患者更易发病(5.5%vs0.5%)。
最近的一项包括例PBC患者的研究发现,约2/3患有IBD,其中3/4为溃疡性结肠炎,而且大多数患者伴发全结肠炎。在亚洲和南欧人群的PSC患者中,IBD的患病率约为30%-50%。
然而,由于无法全面实行造影检查,部分患者无法确诊,以及部分PSC患者血清ALP可表现为正常等,这些数据可能比PSC的真实患病率偏高或偏低。
性别方面,约60%-70%的PSC伴UC患者为男性,年龄一般是30-40岁。在不伴有UC的患者人群中,女性稍多于男性。
病因
多次大规模全基因组研究已证实,PSC与基因相关,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清楚。同样,目前也已证实PSC患者中存在着特征性白细胞抗原单倍型。
而PSC和IBD之间的相关性,又提示了机体自身免疫可能发挥作用。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如编码囊性纤维化跨膜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复发性细菌性感染等。
当前,关于PSC发病机制最合理的解释是,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由于免疫异常触发,同时在其他机体或外源性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出现特征性的表型。
诊断
1.建议
(1)关于PSC的诊断,MRCP优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强烈推荐,证据为中等质量)
(2)在诊断性胆管造影检查中怀疑为PSC的患者,不必要行肝穿刺确诊。(有条件推荐,证据为低质量)
(3)疑似小胆管PSC或排除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建议行肝活检确诊。(有条件推荐,证据为中等质量)
(4)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可以帮助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条件的推荐,证据为中等质量)
(5)PSC患者应至少检测一次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水平。(有条件的推荐,证据中等质量)
PSC诊断一般是由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化验结果异常而被发现,并伴有血清ALP的升高,同时胆管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狭窄。
若患者进行肝活检检查,可发现与PSC相一致的病变。PBC疾病特异性地「洋葱皮」纤维化改变并不常见。此外,PSC的确诊很少需要肝活检。
2.症状和体征
PSC起病较隐匿,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往往是因为持续异常的肝功能而引起重视。患者出现症状时,最常见的可能为乏力,但无特异性。
突然发作的瘙痒可能提示患者胆管阻塞。其他症状为晚期肝病的表现,如黄疸或胃肠道出血。
许多PSC患者伴有IBD,因此,患者有结肠出血应鉴别是由IBD引起,还是门脉高压引起。腹水、意识障碍及黄疸是晚期患者的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胆管炎引起发热、疼痛,或伴有慢性右上腹不适,但右上腹疼痛亦非PSC的特征性表现。
3.生化检查
PSC患者血象通常表现为胆汁淤积性改变,伴有ALP升高。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将升高,而转氨酶往往随时间略有升高。在疾病诊断初期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通常为正常范围,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指标可能出现异常。
γ-球蛋白升高并不常见,尽管50%左右的患者出现IgM水平升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10%左右的患者中出现血清IgG4水平升高,并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亚型。具有高水平IgG4的患者在未进行治疗室往往疾病进展较迅速。
与典型的PSC患者不同,皮质类固醇可对IgG4相关性PSC患者有效。因此,所有PSC患者应至少检测一次血清IgG4水平。
4.自身抗体
PSC患者也可出现自身抗体,但特征性的抗线粒体抗体特征尚未发现。抗平滑肌、抗核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以在超过50%的患者体内被发现。然而,这些抗体并非PSC特异性抗体。
5.影像学表现
胆道成像是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借助超声、CT或MRI对患者进行横断面成像以排除胆道梗阻。若胆道无阻塞,则进行造影检查。ERCP被用于选择性的诊断方法。然而在过去十年中,MRCP已迅速取代ERCP而成为PSC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比于ERCP而言,MRCP为无创性检查,检查更为便宜,且不存在胰腺炎的风险。但MRCP无法用于狭窄胆管的细胞刷检或活检取样,也无法对机械性梗阻(如结石、狭窄或肿瘤)进行治疗性干预。
6.肝活检
目前PSC的确诊很少做肝活检,通常也被认为是非必须性检查。然而,对于部分胆道造影正常,但因不明原因的胆汁淤积表现而疑似小胆管PSC的患者,肝活检明确诊断是必要的。肝活检的特征性表现wierd导管周围同心圆性「洋葱皮」纤维化,但很少见。
7.小胆管PSC
小胆管PSC约占PSC患者中的5%。在小胆管PSC患者中,肉眼可见的胆道大体正常,因此患者胆道造影无明显异常。小胆管PSC的诊断依赖肝活检。有趣的是,一些小胆管PSC患者可能后来进展为经典PSC,而该进程的进展风险是未知的。
8.鉴别诊断
PSC主要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如胆道手术史、胆管结石等)相鉴别,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IgG4相关性胆管炎、组织细胞增生症X、自身免疫性肝炎、HIV综合征、胆管梗阻、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乳头状瘤等。
治疗
1.建议:PSC患者熊去氧胆酸(UDCA)剂量不宜超过28mg/kg/d。(强烈建议,证据高质量)
目前尚无明确的PSC诊疗方案,而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研究较为广发的治疗方法。一项关于例患者的研究显示,适当剂量的UDCA(13-15mg/kg/d)确实可以改善PSC的生化指标,但缺乏临床改善的证据。
随后学者们又对稍高剂量的UDCA和潜在的益处进行了研究,如有研究对高剂量(28-30mg/kg/d)UDCA的大型试验进行了分析。但研究表明,服用该剂量药物的患者当与安慰组相比,其临床预后更不良,如需要进行移植和静脉曲张的比例增加。
最近,高剂量的UDCA还与结肠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形成相关。因此没有迹象表明较高剂量(28-30mg/kg/d)的UDCA可以使患者获益。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肝脏生化指标正常的PSC患者(无论是自发恢复还是经UDCA治疗),都具有较好的预后,提示我们在使用UCDA治疗PSC时应白癜风多长时间能治愈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ys/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