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病因 >> 影像笔记肝硬化
肝脏弥漫性病变为一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疾病。其中某些疾病可引起肝脏大小、形态、密度改变,如肝硬化、脂肪肝、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CT和MRI检查均能作出相应的诊断,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肝硬化发病过程缓慢,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肝细胞出现弥漫性变性、坏死;进一步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致使肝变形、变硬,同时引起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
临床与病理
肝硬化临床上常见病因常为肝炎和酗酒。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消化不良、消瘦、乏力、贫血、黄疸、低热。合并门脉高压则出现腹壁静脉怒张、脾大、腹水。如合并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血栓形成,则门静脉周围出现大量迂曲增粗的侧支循环静脉,形成所谓的门静脉海绵样变。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病理学按病变形态不同分为:小结节型,相当于门静脉性肝硬化,再生结节大小1cm;大结节型,相当于坏死后性肝硬化,再生结节大小约1~3cm,增生的纤维粗大,间隔不规则,肝明显变形;混合型,多为坏死后性肝硬化,大小结节共同存在。
影像学表现
(1)X线:胃肠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血管造影可见肝动脉分支变细变少、扭曲,门静脉、脾静脉扩张。
(2)CT:CT扫描可反映肝硬化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包括:
1)肝脏大小的改变:早期肝脏可能表现增大,CT检查没有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可出现肝叶增大和萎缩,也可表现为全肝萎缩,更多地表现为尾叶、左叶外侧段(左外叶)增大,右叶、左叶内侧段(左内叶)萎缩,部分也可表现为右叶增大并左叶萎缩或尾叶萎缩,结果出现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如尾叶/右叶横经比0.65。
2)肝脏形态轮廓的改变:因结节再生和纤维化收缩,肝边缘显示凹凸不平,部分肝段正常形态消失,如方叶由棱形变为圆钝,右叶下段正常内凹的前后边缘变为膨隆等。
3)肝密度的改变:脂肪变性、纤维化可引起肝弥漫性或不均匀的密度降低。较大而多发的再生结节可表现为散在的略高密度结节。
4)肝裂增宽:纤维组织增生,肝叶萎缩,致肝裂和肝门增宽,胆囊也可因此而外移。
5)继发性改变:①脾大,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或脾下缘低于肝下缘;②门静脉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胃底、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如出现海绵样变,在肝门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周围出现大量扭曲、扩张的静脉血管丛;③腹水。
(3)MRI:在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改变和脾大、门静脉高压征象方面与CT相同。肝硬化变细的血管和炎性纤维组织表现为肝实质内结构紊乱,并可见高信号的细小网格结构,T2WI上比较明显。硬化结节一般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信号均匀,无包膜,对比增强硬化结节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结节周围网格样强化,即结节周围纤维包膜延迟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出现典型的肝脏大小、形态、轮廓即密度或信号异常以及脾大、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CT、MRI均易于作出诊断。肝硬化可并发肝癌,诊断时必须提高警惕。再生结节有时需与肝癌鉴别,螺旋CT多期扫描时再生结节无明显强化,MRI多种检查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往期相关链接
总论
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
胃间质瘤
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内膜癌
腹膜后纤维化
胆管细胞癌
前列腺癌
细菌性肝脓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
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癌
肝细胞腺瘤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肝囊肿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wh/1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