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峰有料--提高您的养牛技术!

肝片吸虫病又叫肝蛙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动物寄生虫病。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动物及幼畜常因本病导致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症状的患畜可因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著下降而造成严重损失。

肝片形吸虫为雌雄同体,呈淡红色而稍带褐色,背腹扁平近似柳叶状。虫体大小随着发育程度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一般长2.0一3.0厘米,宽1.0一1.3厘米。前部宽于后部,前端为圆锥形,后方突然变宽形成两个明显的“肩”。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在“肩”的平行线上,大于口及吸盘,角皮上有小刺。雄性的生殖器官包括前后排列的两个分支的宰丸。雌性生殖器官有一个呈鹿角状分支的卵巢,位于肇丸的右前方;充满褐色虫卵的子宫,位于虫体的前部腹吸盘的后方,略似菊花状;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部分。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壳光滑,其内充满卵黄细胞,长120一150微米,宽70-80微米,一端有卵盖。有时在牛、羊胆管中还可能发现大片吸虫,其体形较大,长而狭窄,长度超过体宽2倍以上,虫体长3.3一7.6厘米,宽0.5-1厘米。

病原生活史肝片形吸虫寄生在家畜肝脏胆管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又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必须在有水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15-30.9)以及足够的氧气、光线条件下,经10-20天发育孵出毛坳。毛坳利用周身的纤毛在水中流动,寻找中间宿主—椎实螺,钻人椎实螺的肝脏,脱去纤毛成为胞坳,胞蝴经无性繁殖每个胞坳分裂增殖成巧个左右的雷蝴,雷蜘突破胞坳,仍在螺体内生长,成熟的雷坳再分裂增殖成10个左右的尾坳(毛坳在1-2天内找不到螺就自然死亡。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zl/142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