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治疗 >> 医生访谈系列之十五针对一种胰腺少见肿瘤的
深处肿瘤的世界里,很容易让人不知所措
前几期我们科普了胆管囊肿、胰腺癌等疾病,今天我们继续科普囊肿性疾病中的特殊类型---囊性肿瘤。
近日,我院肝胆外科李志伟主任、赵新副主任手术团队为一位患者做了肝脏的多发囊肿手术,既往肝脏囊肿一般采取肝囊肿开窗术或叫去顶术,但这位患者的囊肿有些特殊:
我们下面要讲的是另一种比它更恐怖的囊性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名字有点长,我们简称IPMN,从它的名字中似乎与囊肿毫无关系,你这样理解:
首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胰腺囊性肿瘤之一,约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主要是囊肿分泌大量粘液堵塞胰管或者囊通过囊壁结节堵塞,导致胰管扩张,好发胰头、钩突部。而且还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
上图箭头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流出的大量胶冻样粘液
一、它的发病分子机制是怎样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听说目前仍不清楚。推测有关:一半病人中可检测到K-ras突变,抑癌基因CDKN2a突变,少数发现p53,SMAD4表达缺失。
二、那它有哪些类别呢:
(1)根据影像学,IPMN临床上分型:
主胰管型IPMN(MD-IPMN):主胰管呈阶段性或弥漫性扩张,胰管直径>5mm,并排除其原因所致胰管梗阻。
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肿瘤位于分支胰管处且直径>5mm,并与主胰管相通。
混合胰管型IPMN(Mix-IPMN):同时满足MD-和BD-IPMN的诊断标准。
大多数为MD-IPMN,与BD-IPMN相比,MD-IPMN更偏向恶性。BD-IPMN发病年龄较MD-IPNN小,常位于钩突部。
(2)从肿瘤良恶性分型:非浸润性IPMN:轻度异型性(腺瘤)、中度异(交界性)、重异型性(原位癌)
浸润性IPMN:胶样癌、导管腺癌、其他类癌(如未分化癌)
(3)从组织学角度分型:
肠型:常见,常发生于胰头部,全胰管可受累,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进展为黏液性癌(如胶体癌)。
胰胆管型:常于胰头部,产生黏液少。可进展为导管腺癌。
嗜酸细胞型:罕见,常在主胰管形成大结节,产生黏液较少,多有重度不典型增生。
胃型:最常见,常在胰腺外周实质组织和钩突部,常为良性腺瘤,可变为导管腺癌。管型:罕见,无乳头状结构。
三、它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啊:IPMN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当,约2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的主要是因为肿瘤分泌粘液阻塞胰腺导管所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腰背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等。当分泌大量粘液堵塞壶腹部或肿瘤过大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梗阻导致的胰腺炎,尤其未发现胰腺炎诱因如胆石症、酒精、高脂血症等患者中,需警惕IPMN。有研究也显示: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恶变的危险性之间存在正相关。
胰腺扩张胆管内充满乳头状肿物并富含粘液
四、如何诊断这个疾病呢:它主要是通过CT、MRI(MRCP)、超声内镜、ERCP、肿瘤标志物、针吸囊液分析及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来诊断,说起来有点复杂,请看图!
E:IPMN(恶性)F:MD-IPMNG:BD-IPMN
五、到底该怎么治疗:
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
(1)原则上:
MD-IPMN和混合型IPMN有潜在恶变可能,若病人条件允许,一旦明确诊断,均应考虑手术治疗,且常规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切缘阴性才可以。
BD-IPMN是否需要手术,主要依据临床特点、肿瘤大体形态、影像学特征决定。国内对有以下恶变高危因素,需积极手术处理:a.肿瘤直径>3cm;b.有附壁结节;c.主胰管扩张>10mm;d.胰液细胞学检查发现高度异型细胞;e.有相关症状;f.肿瘤快速升长≥2mm/年;g.CA19-9水平高于正常值。
(2)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具体手术方式有:胰十二指肠切除、远端胰腺切除、全胰腺切除联合淋巴清扫、病灶切除等。
IPMN术后标本:A为良性,B为恶性
六、术后该怎么办:对于手术切除者,非浸润型IPMN预后偏好,术后5年生存率在80%-%,浸润型IPMN则为40%-60%。欧洲指南建议IPMN患者术后都要进行终生随访。国内指南对非浸润性IPMN术后患者建议每年两次随访(病史及体格检查、CT、MRI或MRCP等),如出现症状、体征、影像学或细胞学阳性结果,则缩短随访时间。对浸润性IPMN术后患者,建议按胰腺癌要求随访。
让轻风化成细语,让细语化成甘霖。用细语抚慰你受伤的心灵,用甘霖浇灌你疲惫的躯体。愿各位患者早日康复!
注:本文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相关文献和指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