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治疗 >> 松蒿,黄疸病因
松蒿(Phtheirospermumjaponicum)来自于玄参科,松蒿属。phtheiro使腐化+sperma种子,指种子表皮具网纹,状如腐乳。
一年生草本,植体被多细胞腺毛。叶片长三角状卵形,花冠紫红色至淡紫红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于我国除新疆、青海以外各省区。生于海拔-米间之山坡灌丛阴处。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此外据记载,贵州尚有一种,它与本种很相似,不同仅腺毛较多,萼齿全缘。但腺毛的多少,在本属中变化是很大的,也许只能作为种下的一个类型,植物志中暂无标本,这里暂不列入。
全草(松蒿):微辛,平。清热,利湿。用于黄疸,水肿,风热感冒。
开头文中的松蒿是在贵州毕节遇见的,太好看了,好喜欢。关于松蒿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多少,而上面提到了黄疸,所以我们就在这里介绍一下黄疸吧。
黄疸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无肉眼黄疸时,称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胆红素代谢胆红素的代谢包括胆红素的来源及产生、胆红素在血循环中的运输、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等多个环节,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发生黄疸。
胆红素有85%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0%-15%来源于其他途径,称为旁路性胆红素,主要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为脾脏、骨髓、肝脏的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脂溶性,可透过血脑屏障,尤其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高胆红素血症常可致核黄疸,对脑细胞具有毒性。
游离胆红素进入血循环又与白蛋白结合而输送,故而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尿液中不出现游离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运输到肝脏后,与白蛋白分离,并被输送到内质网,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为水溶性,可自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不能透过细胞膜,一般认为对神经系统无毒性。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从肝细胞排泄到毛细胆管,构成胆汁的一部分,自肝内、肝外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大部分自粪便排出,小部分被重吸收再次经肝排泄至肠道,此即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液循环保持动态平衡,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当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发生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酶异常: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海洋性贫血等。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黄疸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等。
机械性溶血:创伤性心源性溶血等。
药物及化学毒物所致溶血:磺胺药、苯等。
物理因素所致溶血:大面积烧伤、放射等。
生物因素所致溶血:疟疾、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蛇毒等。
脾功能尤进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引起黄疸的可能原因婴幼儿常见原因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青少年至30岁以前,以病毒性肝炎多见。40岁左右尤其是女性,考虑胆石症。
50-60岁以上常见于肿瘤(男性以胰头癌多见,女性以胆管癌多见)、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胆道系统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好发于女性。
病史有肝炎患者接触史、旅游史、输血史或输生物制品史,考虑病毒性肝炎。
用损害肝的药物、接触损害肝的化学物质,考虑中毒性肝炎。
某些疾病流行区居住或疫水接触史(如钩旋螺旋体病),考虑与这些病原有关的肝病。
妊娠期汪意与妊娠有关的黄疸,长期饮酒史可发生酒精性肝病。
家族史中除肝炎外,患者从小反复发生黄疸,想到先天性溶血性和非溶血性黄疸,以及肝脏遗传性缺陷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卟啉病等)。
病程较短,一般3-4周,考虑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程短,停药后短时间黄疸可消退,考虑为药物引起的黄疸。
体征皮肤黄染呈柠檬色,提示溶血性黄疸。
皮肤呈浅黄或金黄色,提示病毒性肝炎。
皮肤黄绿色、深绿色或褐色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有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点、腹壁静脉曲张、肝病面容等,提示肝硬化。
肝脾肿大:肝大质硬,可有触痛提示病毒性肝炎;肝大质地坚硬并有压痛,表面有不规则结节,提示肝癌。
脾大,提示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肝硬化、溶血性黄疸及淋巴瘤等,其中肝硬化及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脾肿大明显。
结尾松蒿的介绍就到这里啦,黄疸的内容比较多,病理的东西不太容易消化,这次先说病理,下次再说治疗啦。
参考文献(1)黄疸的临床诊断思路尹秋艳刘凤奎王国兴首都医科医院急诊科,北京
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