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常识 >> 肝内胆管癌特点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ICC是胆管癌的一种,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10%。
临床特征:ICC患者早中期大多症状不明显,仅少数患者会表现乏力、纳差、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临床症状,难以诊断,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腹部包块、腹痛等。在我国ICC多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及寄生虫病等相关疾病,还可以表现为胆管炎、肝区叩击痛等表现,一般不出现黄疸,胆管癌患者多因肝功能异常或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异常扩张或占位而就诊,因而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高危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对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实验室诊断:ICC现阶段暂无既具特异性又兼具灵敏性的指标,当伴有胆汁淤积时,肝功能化验中血清TBil、ALP和GGT可显著性升高。有研究发现CA、CA、CEA与胆管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约85%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A升高,65%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A升高,30%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EA升高,但这些标志物特异性欠佳。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减压后,CA水平仍持续不退,则提示胆管癌。因此,对于合并ICC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动态监测CA变化水平,对于胆管癌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另有研究显示,动态监测血清CA水平,可以预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否恶化为胆管癌,当CA>μ/ml(正常值<40μ/ml)时,诊断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86%。此外,CA还与手术后复发相关,可作为术后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术前CA>μ/ml是手术切除ICC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CT是诊断ICC的重要手段,能很好描述胆管癌的并发症如胆管炎、胆管脓肿,平扫可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树枝样低密度影,病灶周围除了可见不同程度的肝脏萎缩和邻近肝包膜凹陷征像外,还可见胆管扩张,包绕病灶形成“胆管包绕症”;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边缘不规则环形强化,可见自肿瘤边缘至中央的条索样增强改变,病灶区延时强化,强化程度和范围逐渐增加,中央可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呈“慢进慢出”征像。
牛国超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yy/1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