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常识 >>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非癌性病变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未见有癌变报道。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4、腺肌瘤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3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可能癌变。
肿瘤性病变1、腺瘤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乳头型和结节型为隆起性病变,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胆囊息肉的声像表现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种类型:主要从病灶的大小、数量、形态、回声特点等方面观测。1、为大小2~3mm,单个或多个,有粟米样高回声病灶附着在胆囊壁上,多伴有彗星尾巴一样的特征。这类是典型的胆固醇性胆囊息肉,诊断最容易,有些极小的病灶实际上只是胆固醇结晶的集合。2、为大小在5mm左右,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等回声或高回声,表面平滑,在胆囊息肉中这一类型较为多见。对多发性高回声病灶可以比较肯定地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单个病灶特别是等回声、基底部无明显缩窄者,除胆固醇性息肉外还可能是腺瘤性息肉。3、为大小在7~10mm的结节状或乳头状回声,识别这一类型息肉的性质还比较困难。胆固醇性息肉以多发较为常见,回声较高,基底部较窄或带细丝状蒂;腺瘤性息肉基本上为单发,回声偏低,表面平滑且基底部较宽;炎性息肉数目常常不止一个,基底部较宽且无蒂。4、为大小在10mm以上的结节状或局部隆起样等回声,单发者较为多见,内部回声均质,表面平滑,基底部较宽或无蒂。可能为腺瘤性息肉,对这一类型的息肉应当高度警惕,通常采取手术切除,以免发生癌变。
超声表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
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少数胆囊息肉可产生恶变,因此超声诊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分开,这对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行检查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1、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这种疾病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形成白色小结节,其声像图特征是:
(1)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有蒂或是基底较窄;
(2)一般多发,可见于胆囊任何部位;
(3)体积小,通常均10mm;
(4)多为强回声表现;
(5)CDFI一般检测不出血流信号。
2、胆囊腺肌样增生目前认为此病发生可能是由于胆囊内压力过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和肌层面疝出形成罗—阿氏窦,其内可有胆汁淤积。其病理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呈腺样增生和肌层的增生肥厚病变。
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其中以局限型多见,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呈肿块样增厚,与腺瘤有时难以鉴别,其声像图表现:胆囊壁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的圆形液体囊腔。可合并有胆囊壁内小结石,显示为强回声伴有其后方的“彗尾征”。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3、腺瘤、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目前认为这几种疾病在超声上较难鉴别。在声像图上多表现为乳头状、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结节,基底较宽,一般直径大于胆固醇性息肉,但多1.5cm。一般认为腺瘤有恶变倾向,要早期切除。
4、早期胆囊癌胆囊癌声像图一般分为
5型:小结节型、蕈伞型、厚壁型、混合型、实块型。对于较大的胆囊,胆囊癌声像图上诊断较容易。
1.具备下列之一者,应该手术治疗
具有临床症状
年龄大于50岁
息肉长径大于1cm
临近的胆囊壁大于3mm
伴发胆囊结石
2.6-10mm的带蒂息肉和任何尺寸的宽基底病变。6月超声随诊1次,时间持续1年,如果大小无变化,改为每年复查1次。如果增大,但小于1cm,年度复查。复查过程中超高1cm,手术切除。
3.小于或等于5mm的息肉无需复查。
解读:
2组大宗病例证实。大于10mm的胆囊病变恶性可能性较大,应该推荐手术切除,这是无争议的。目前存在争议的是6-10mm病变。几位学者的研究证实,6-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其恶性的可能性接近于0。但一组手术证实的超声病例,有7%为恶性。小于5mm的病变常为良性或小的结石。
另外,伴有硬化性胆管炎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无论直径,建议手术切除,其恶性的可能性为60%。
胆囊息肉分为
1假性肿瘤(假瘤):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占息肉样病变的60-70%)、局限型的胆囊腺肌病、炎性息肉。
2.良性肿瘤:腺瘤最常见
3.恶性肿瘤:腺癌最常见
胆固醇息肉无恶变可能,典型的为多发。超声呈现“球在墙壁征”。
胆囊腺瘤的长径可达2cm甚至更大,从影像上很难与癌区分。
胆囊癌常见于女性和老年人。95%以上伴发胆石症。瓷胆囊与胆囊癌关系尤为密切,发生胆囊癌的几率为11-33%,因此,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表现为2种形式:固有基层宽而连续性钙化,或者粘膜、粘膜下散在多发斑点状钙化。
研究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MRI检查表现为持续性强化者(不快速廓清),恶性的可能性大。
在欧美,胆囊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占60%以上),亚洲为胃癌。肾癌和肺癌也可以发生胆囊转移。
毫无疑问,超声示最适宜的影像学手段
超声笔记每天分享,赞赏是正能量的动力。敬请支持
超声联盟是“超声医师集团”团队运营的另一个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北京有治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yy/1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