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常识 >> 中西医实践技能第一站病例分析小测7
患者,男,40岁,工人。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昨日因高兴,过量饮食而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气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病人形体肥胖,痰多,平素喜食肥甘厚味。
查体:P次/分,R23次/分,BP/80mmHg。舌淡,苔浊腻,脉滑。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
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痰浊壅塞证。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西医诊断依据:
.胸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常放射至肩背,持续时间短。
.疼痛可在休息后缓解。
.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
中医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剂: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服法:
瓜蒌30g,薤白10g,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药物治疗: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如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
.缓解期:可以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异山犁酯或者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
付某,男,34岁,未婚。年8月19日初诊。
近年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2天前因为饮食不慎出现大便溏泻,粪便带有黏液或脓血,伴有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
体格检查:T36.1℃,P62次/分,R12次/分,BP/80mmHg,腹软,左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块,肠鸣音7次/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87%,肠镜示: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肠黏膜病理示:隐窝脓肿。
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弱证。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西医诊断依据: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87%。
.结肠镜示: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中医治法:健脾渗湿。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薏苡仁12g,砂仁6g(后下),桔梗6g,甘草12g,怀山药12g,白扁豆12g,陈皮12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休息。
.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①活动期:轻型可选用柳氮磺胺吡啶制剂,中型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重型加用激素及抗生素。②缓解期:可用氨基水杨酸维持至少3年。
张某,男性,25岁。腹痛2天急诊入院。
患者于48小时前突然发作腹痛,绕脐阵作,腹胀不甚,伴有肠鸣,多次呕吐,开始为绿色物,后呕吐蛔虫1条。两天来未进食,亦未排便排气,尿少,不觉发烧。
体格检査:T37.5℃,P92次/分,R20次/分,BP/60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无黄染,干燥,弹性差。心肺正常,腹膨隆,腹部有条索状团块,广泛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不大,肠鸣音高亢,有气过水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g/L,白细胞10.6×10^9/L,尿常规阴性。腹部透视有多个液平面。
中医疾病诊断:肠结;中医证候诊断:虫积阻滞证。
西医诊断:急性肠梗阻。
西医诊断依据:
.急性阵发性腹痛,伴肠鸣音亢进。
.腹胀,呕吐,停止排便与排气。
.有呕吐蛔虫史。
.腹透有多个液平面。
中医治法:消导积滞,驱蛔杀虫。
方剂:驱蛔承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大黄9g(后下),芒硝6g(冲服),槟榔12g,川楝子12g,乌梅12g,木香6g,苦参12g,川椒6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
.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
.输液,纠正脱水及酸中毒。
.手术治疗。
刘某,女性,39岁。年3月初诊。
患者于2个月前因工作紧张,烦躁性急,常因小事与人争吵,难以自控。着衣不多,仍感燥热多汗。现症:颈前肿胀,烦躁易怒,胸闷,两胁胀满,善太息,失眠,月经不调,腹胀便溏。既往体健,无结核或肝炎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或高血压患者。
体格检查:T37.2℃,P92次/分,R20次/分,BP/70mmHg。发育营养可,神情稍激动,眼球略突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两叶甲状腺可及,轻度肿大、均匀,未扪及结节,无震颤和杂音,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脾未及。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疾病诊断:瘿病;中医证候诊断:气滞痰凝证。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
西医诊断依据:
.有燥热多汗,性情急躁。
.甲状腺肿大,突眼。:
.脉率加快,脉压增大。
中医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剂: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20g,白芍12g,柴胡9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9g,陈皮12g,香附6g,炮姜6g,半夏9g,乌梅9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合理安排膳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碘饮食。
.内科药物治疗:使用硫脲嘧啶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甲亢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
.必要时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放射性Ⅰ治疗。
.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
患者,女,59岁。年10月12日初诊。
间断咳嗽、咳痰5年,加重伴咯血2个月。患者5年前受凉后低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给予抗生素及祛痰治疗,1个月后症状不见好转,体重逐渐下降,后拍胸片诊为“浸润型肺结核”,肌注链霉素1个月,口服利福平、雷米封3个月,症状逐渐减轻,遂自行停药,此后一直咳嗽,少量白痰,未再复查胸片。2个月前劳累后咳嗽加重,少量咯血伴低热、盗汗、胸闷、乏力,故又来诊。病后伴有畏风怕冷自汗,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7.4℃,P94次/分,R22次/分,BP/80mmHg。无皮诊,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气管居中,两上肺呼吸音稍减低,闻及少量湿啰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9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g/L,WBC4.5×10^9/L,N%53%,L%47%,Plt×10^9/L,ESR35mm/h。痰培养:结核杆菌(+)。
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候诊断:气阴耗伤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
西医诊断依据:
.长期低热。
.咯血或痰中带血。
.两上肺呼吸音稍减低,并闻及少量湿啰音。
.ESR35mm/h,为增快。痰培养:结核杆菌(+)。胸片诊为“浸润型肺结核”。(
中医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保真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9g,生地黄9g,白术9g,黄芪9g,人参9g(另煎),赤茯苓4.5g,陈皮4.5g,赤芍4.5g,甘草4.5g,厚朴3g,天冬3g,麦冬3g,白芍3g,知母3g,黄柏3g,五味子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其中以联合和规律用药最为重要。
.重症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
.对症治疗。
患儿,男,4个月。年3月23日初诊。
患儿35天前无明显诱因咳嗽,无发热,静点头孢唑啉等治疗无效,12天前咳嗽加重,伴有喘促,呈阵发性,用头孢哌酮、舒喘灵和洋地黄强心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今日晨起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平素有夜惊、多汗史。既往体健,第2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未添加鱼肝油、钙剂及辅食。
查体:T37.2℃,P次/分,R70次/分,Bp80/50mmHg,体重8kg,身长63cm,头围40cm,胸围39cm,前囟2cm×2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重病容,烦躁,自动体位,皮肤略苍白,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下脂肪充盈,分布均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烦外形正常,枕秃(+),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咽充血,口周发绀,呼吸急促,鼻扇(+),三凹征(+),胸廓无畸形,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中细湿啰音。皮肤无发花,心界不大,心率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肋下3cm,无压痛,脾及边,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布氏征(-),双侧巴氏征(-)。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辅助检查:血常规:Hb91g/L,RBC4.23×10^12/L,WBC11.0×10^9/L,分叶占65%,淋巴占35%,Pltl35×10^9/L。尿常规、便常规正常。
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中医证候诊断:心阳虚衰证。
西医诊断:①支气管肺炎。②心力衰竭。
西医诊断依据:
.先有上感表现咳嗽等,以喘憋、烦躁、呼吸急促、发热为主要表现。
.查体:口周发绀,鼻扇征(+),三凹征(+),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啰音,有心衰体征,呼吸增快60次/分,心率明显增快(次/分),心音低钝,肝大,双下肢水肿。
.化验血白细胞数及中性分叶粒细胞增高。
中医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9g(另煎),附子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白芍9g,炙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病原治疗:抗生素。
.心衰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剂。
.对症治疗:吸氧、祛痰、解痉平喘。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主要是平喘解痉。
田某,男,20岁,大学生。年8月23初诊。
患者有颅脑外伤史,反复出现癫痫大发作,今日晨起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辘辘,口臭,便干,遂来诊治。
体格检查:T36.1℃,P62次/分,R12次/分,BP/80mmHg,神清,精神可,面色苍白,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触及肿块。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脑电图可见棘波、尖波。
中医疾病诊断:痫证;中医证候诊断:痰热内扰证。西医诊断:癫痫。
西医诊断依据:
.典型的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
.脑电图可见棘波、尖波。
中医治法:清热化痰,息风定痫。
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黄连6g,竹茹12g,枳实12g,茯苓12g,半夏9g,陈皮12g,炙甘草12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癫痫大发作首选药物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神经外科治疗。
刘某,女,30岁,已婚,演员。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1年前人流手术后,逐渐出现白带增多,伴下腹痛,未经治疗。末次月经:年3月4日,持续6天。现症:带下量多,下腹疼痛,通连腰慨,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
查体:T36.5℃,P79次/分,R18次/分,BP/80mmHg。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
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量多,色白,子宫后倾,有压痛,活动不良,两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压痛。
辅助检查:子宫两侧可见包块。
中医疾病诊断:带下病或妇人腹痛;中医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盆腔炎性后遗症。
西医诊断依据:
.1年前有人流术史。
.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连及腰骶部、带下量多异常。查体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量多,色白,子宫后倾,有压痛,活动不良,两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压痛。
.辅助检查:子宫两侧可见包块。
中医治法:益气健脾,化癥散结。
方剂:理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熟地黄9g,白芍9g,川芎6g,人参9g(另煎),当归20g,生黄芪20g,党参6g,莪术9g,三棱9g。
西医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
.手术:有脓肿形成,用药物3天以上热不退,中毒症状加重。
.物理疗法:炎症后期,可用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蜡疗等。
杨某,男,50岁,已婚,农民。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胃脘部疼痛15年,每因劳累、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先后服用吗T啉、雷尼替丁、逍遥丸、三九胃泰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7天前因劳累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遂来诊。
查体:T36.7℃,P74次/分,R18次/分,BP/75mmHg。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红,苔少,脉细。剑突下压痛。
辅助检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胃阴不足证。
西医诊断: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西医诊断依据:
.有胃脘部隐痛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
.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
.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
中医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
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芍药30g,甘草9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完善相关检查,规律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戒酒,休息。
.Hp(+)者行根除Hp治疗。
.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避免用引起溃疡的药物,如NSAIDs。
.必要时手术治疗。
刘某,女性,39岁。年3月初诊。
患者于2个月前因工作紧张,烦躁性急,常因小事与人争吵,难以自控。发病以来饭量有所增加,体重却较前下降。睡眠不好,常需服用安眠药。成形大便每日增为2次,小便无改变,近2个月来月经较前量少。现症:颈前肿大,眼突,心悸汗多,手颤,易饥多食,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既往体健,无结核或肝炎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或高血压患者。
体格检查:T37.2℃,P92次/分,R20次/分,BP/70mmHg。发育营养可,神情稍激动,眼球略突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两叶甲状腺可及,轻度肿大、质地均匀,未扪及结节,无震颤和杂音,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脾未及。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中医疾病诊断:瘿病;中医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
西医诊断依据:
.有心悸汗多,手颤,性情急躁。
.易饥多食,消瘦。
.甲状腺肿大,突眼。
.脉率加快,脉压增大。
中医治法:滋阴降火,消瘿散结。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柏子仁12g,酸枣仁20g,天门冬12g,麦门冬12g,生地黄12g,当归20g,丹参12g,玄参12g,党参12g,桔梗9g,茯苓9g,远志9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合理安排膳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碘饮食。
.内科药物治疗:使用硫脲嘧啶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甲亢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
.必要时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放射性Ⅰ治疗。
.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
朱某,男,28岁,已婚,农民。年1月14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作喉中哮喘8年,3天前因气温骤降,喘息又作并逐渐加重,气粗息涌,呛咳阵作,喉中哮鸣,胸高胁胀,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咳吐不利。
查体:T37℃,P次/分,R28次/分,BP/80mmHg。呼吸急促,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亮度增加,呼吸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候诊断:热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西医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冷空气有关。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亮度增加,呼吸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中医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麻黄6g,石膏20g,甘草9g,杏仁9g(后下),桑白皮15g,黄芩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急性发作的处理: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低氧血症。
.长期治疗方案:哮喘的治疗应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其控制水平类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本患者哮喘症状明显,直接选用第3级,如无效可以考虑升级。
第3级方案包括:哮喘教育、环境控制;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控制药物选用一种,低剂量ICS(吸入糖皮质激素)加LABA、中高剂量ICS、低剂量ICS加白三烯调节剂、低剂量ICS加缓释茶碱。
患者,女,61岁。年6月23日初诊。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明显黄疸,皮肤瘙痒,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经对症治疗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时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现症见胁肋隐痛,绵绵不已,可向右肩背部放射,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6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查体:发育营养正常,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可见手术瘢痕,腹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肝脾未及,未扪及包块,Murphy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细。
B超:肝内胆管扩张,直径0.4~0.6cm,肝总管直径0.8cm,胆总管内未见结石。实验室检查:WBC11.4×10^9/L,Hbg/L,N%78%,尿胆红素6mg/dL,GGTU/L,TBILμmol/L,BDIL.2μmol/L。
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候诊断:肝阴不足证。
西医诊断:①肝内胆管结石。②阻塞性黄疸。
中医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剂: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沙参12g,麦冬12g,当归12g,生地黄20g,枸杞子15g,川楝子10g,女贞子15g,酸枣仁2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和肝脏切除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最常见的为残留结石,有20%~40%,因此对残留结石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治疗措施包括:术后经引流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激光、超声、微爆破碎石,经引流管溶石,体外震波碎石和中药排石等方法。
王某,女,29岁,已婚。年3月9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量多如注,时而量少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肢酸软,小便清长。末次月经:年2月22日,至今未净。
查体:T36.8℃,P90次/分,R18次/分,BP/80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腔内流出暗红色血液,子宫及双侧附件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3g/L。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经前子宫内膜诊刮病理提示:子宮内膜简单型增长过长。
中医疾病诊断:崩漏;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西医诊断依据:
.既往月经紊乱病史。
.月经周期异常、行经期异常、经量多少不一。
.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腔内流出暗红色血液。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3g/L。
.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经前子宫内膜诊刮病理提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长过长。
中医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剂: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制附子9g(先煎),肉桂6g(后下),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萸肉9g,枸杞子12g,鹿角胶12g(烊化),当归15g,杜仲12g,菟丝子12g,党参12g,黄芪15g,三七3g(冲服)。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止血、调整周期。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型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一般治疗:患者贫血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蛋白质。
.药物治疗:是功血的一线治疗。常采用性激素止血和调整月经周期。出血期可辅用促进凝血和抗纤溶药物,促进止血。止血选用使用雄激素,调整月经周期,选用雌、孕激素序贯法,即人工周期,适于青春期功血或生育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
.手术治疗:可用刮宫术。
马某,男,36岁,未婚,职员。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上腹疼痛反复发作3年,空腹明显,进食后缓解。近2日出现胃脘灼热疼痛,泛酸,嗳气,口苦口干,胸肋胀满,烦躁易怒,大便秘结。
查体:T36.8℃,P98次/分,BP/80mmHg。腹软,剑突下偏右侧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位于十二指肠轮廓之外,周围有环绕带。12C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
中医疾病诊断:胃脘痛;中医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西医诊断依据:
.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
.剑突下偏右侧压痛。
.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位于十二指肠轮廓之外,周围有环绕带。
.12C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
中医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
方剂: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青皮6g,陈皮6g,芍药6g,牡丹皮4.5g,栀子4.5g(炒),泽泻4.5g,土贝母6g,黄连18g,吴茱萸3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戒烟酒,少吃刺激性食品等。
.制酸治疗:雷尼替丁等。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等。
.对症治疗。
李某,男,54岁,已婚,工人。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反复发作,气短,咳嗽,吐痰,每到冬季加重,天暖后减轻,近期无明显加重。观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痰声,咳声低微,自汗恶风,咳嗽,吐痰量少质黏。
查体:T36.2℃,P76次/分,R20次/分,BP/80mmHg。桶状胸,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吸延长,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淋巴细胞百分比34%。胸部X线片:双肺野透亮度增加,纹理增粗。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65%,舒张试验阴性,肺总量和残气量增高。
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肺气虚耗证。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西医诊断依据: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反复发作,气短,咳嗽,吐痰,每到冬季加重,天暖后减轻。
.查体桶状胸,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吸延长,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淋巴细胞百分比34%。
.胸部X线片:双肺野透亮度增加,纹理增粗。
.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65%,舒张试验阴性,肺总量和残气量增高
中医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西洋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黄芪30g,桑白皮20g,防风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稳定期治疗
(1)教育劝导患者戒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茶碱类。
(2)祛痰药。
(3)对重度和极重度患者(Ⅲ级和Ⅳ级)及反复加重的患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
.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
(2)支气管舒张剂。
(3)低流量吸氧。
(4)抗生素、莫西沙星,较重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钠。
(5)糖皮质激素。
(6)长期家庭氧疗(LOTO)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孙某,女,45岁,已婚,干部。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右上腹反复疼痛病史。2天前又出现右上腹疼痛,逐渐加重,今晨起出现畏寒发热而前来就诊。现症:右上腹硬满灼痛,痛而拒按,不能进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四肢厥冷。
查体:T39.5℃,P次/分,R25次/分,BP/60mmHg。神情淡漠,巩膜及皮肤黄染,上腹饱满,右上腹压痛拒按,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墨菲征阳性。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86μmol/L,间接胆红素36μmol/L,直接胆红素50μmol/L。B超:提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不光滑,胆囊内多个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总管扩张,远端梗阻。
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候诊断:肝胆脓毒证。
西医诊断:胆石症。
西医诊断依据:
.右上腹反复疼痛病史。
.查体:T39.5℃,巩膜及皮肤黄染,上腹饱满,右上腹压痛拒按,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墨菲征阳性。
.辅助检查:白细胞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
.肝功:血清总胆红素μmol/L,间接胆红素36μmol/L,直接胆红素50μmol/L。
.B超:提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不光滑,胆囊内多个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总管扩张,远端梗阻。
中医治法:泻火解毒,养阴利胆。
方剂: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茵陈15g,栀子15g,大黄9g(后下),黄连6g,黄芩15g,黄柏15g,玄参20g,麦冬15g,石斛15g,人参9g(另煎),附子12g(先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解痉,止痛,消炎利胆,应用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手术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号题
T某,女,49岁,已婚,农民。年12月17日初诊。
患者反复突发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1年,发作时口中有声,口吐白沫,每次约5分钟意识恢复。近1个月发作频繁,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现症:突发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时有发生。平时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查体:T36℃,P90次/分,R20次/分,BP/70mmHg。发作时查体见意识不清,四肢抽搐,面唇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时有中断,双肺闻及痰鸣音,深浅反射消失。舌红少苔,脉细数。
辅助检查:脑电图可见棘波、尖波。头颅CT:未见异常。
中医疾病诊断:痫证;中医证候诊断:心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癫痫。
西医诊断依据:
.突发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发作时口中有声,口吐白沫,且反复发作,醒后如常。
.查体:发作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时有中断,双肺闻及痰鸣音,深浅反射消失。
.辅助检查:脑电图可见棘波、尖波。头颅CT:未见异常。
中医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方剂: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山茱萸12g,熟地黄25g,山药12g(炒),牛膝9g,枸杞12g,菟丝子12g制),鹿角胶12g(烊化),龟甲胶12g(烊化),玄参15g,人参15g,酸枣仁30g,柏子仁30g,天冬30g,麦冬30g,当归30g,生地黄12g,桔梗15g,茯苓15g,朱砂6g(冲服),五味子30g,远志15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首选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控制大发作,难治性考虑神经外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治疗。
.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脑水肿、感染。
.休息,营养支持。
徐某,男,27岁,职员。年2月18日初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经针灸、推拿好转。2个月前因受凉腰痛加重,并放射至左小腿外侧及脚背,行走不便,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腰CT示“L3-4、L4-5椎间盘突出”。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
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候诊断:寒湿腰痛。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
西医诊断依据:
.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
.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
.腰CT示“L3-4、L4-5椎间盘突出”。
中医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剂:大活络丹。。
使用剂量及服用方法:
6g,每日2次,黄酒送服。
西医治疗措施:
.以手法治疗为主,施以理筋手法。
.牵引治疗。
.针灸治疗。
.封闭治疗。
杨某,女,41岁,已婚,退休。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近2年经常小便不畅,排尿时疼痛,时轻时重。近2周因萝累过度出现小腹坠胀,小便淋沥不已,尿热,尿痛,经治疗好转,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口干不欲饮水。
查体:T36.9℃,P80次/分,R19次/分,BP/80mmHg。面色无华,肾区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尿常规:白细胞2~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2~6个/高倍视野,尿蛋白(+),尿潜血(+)。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静脉肾盂造影见两肾大小不等,肾盂肾盏变形。
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
西医诊断:尿路感染。
西医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
.血常规: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
.尿常规:白细胞2~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2~6个/高倍视野,尿蛋白(+),尿潜血(+)。
.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
.静脉肾盂造影见两肾大小不等,肾盂肾盏变形。
中医治法:健脾补肾。
方剂:无比山药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黄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20g,肉苁蓉15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宜休息3~5天,多饮水,勤排尿。
.碱化尿液:可用碳酸氢钠l.0g,每日3次,口服。
.抗菌治疗:一般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患者,38岁,女。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平素体虚,2天前汗出受风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自服抗生素后无效,遂就诊。现症:恶寒,发热,鼻塞,无汗,头痛,身楚倦怠,气短懒言,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查体:T38.5℃,P80次/分,R20次/分,BP/80mmHg。神清,巩膜无黄染,咽部红肿,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中性白细胞百分比56%,淋巴细胞百分比0.44%。胸片无明显异常。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气虚感冒。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西医诊断依据:
.典型临床表现。
.查体:T38.5℃,咽部红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中性白细胞百分比56%,淋巴细胞百分比0.44%。
中医治法:益气解表。
方剂:参苏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党参15g,苏叶6g,葛根6g,前胡5g,茯苓10g,半夏5g,陈皮5g,枳壳5g,桔梗5g,木香5g,甘草3g,大枣10g,生姜2片,煅龙骨15g(先煎),锻牡蛎15g(先煎)。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
.抗病毒治疗。
.对症处理。
积赞30个即可免费领取手机+电脑题库啦!
集赞截图发至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yy/1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