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病因 >> 胰腺囊实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年WHO对胰腺囊性肿瘤重新进行分类,包括
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cysticneoplasm,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cystic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neoplasm,SPN)等,如表1所示。
囊性肿瘤的CT及MRI鉴别要点包括:
(1)病变呈囊性,由其内部囊泡数量分类为单囊型、寡囊型(囊泡6个)、多囊型(囊泡≥6个);
(2)由囊泡大小分类为小囊型(直径2cm)及大囊型(直径≥2cm);
(3)囊肿是否与主胰管相通;
(4)囊肿内是否存在附壁结节;
(5)是否存在中心及囊肿边缘的钙化。
SCN多见于老年病人,女性稍多,胰体尾部多见。既往认为SCN为良性病变,无恶性潜能,晚近偶见有其恶变的报告,但非常少见,恶变率3%。据其形态特点,一般将SCN进一步分型为微囊型,寡囊型,混合型及实性型,以微囊型最为常见,囊壁菲薄,内含浆液,囊泡叠加排列,内部有呈辐射状的分隔,30%的此型病人可见中央钙化。寡囊型SCN位于胰头者多见,可压迫胆管,与MCN难以鉴别。混合型及实性型罕见,有误诊为胰腺癌的报告。
MCN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绝经后妇女罕见,亦多位于胰体尾部。肿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恶性潜能,癌变率30%。典型的MCN多为大囊结构,囊壁较厚,内有实性乳头状结节,囊内含黏液,CEA及CA19-9高于正常水平。MCN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不同于SCN囊泡呈叠加排列,而为囊中含囊,中央无钙化,更多表现为边缘钙化。恶性MCN的影像学特点为:囊肿直径6cm;囊壁内附有实性结节;囊肿边缘有钙化等。
IPMN多见于老年病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年Ohaishi由ERCP观察到经十二指肠乳头有大量黏液溢出,率先描述此症。近年来随着对此症的认知进展,临床诊断率较前明显增多。IPMN多位于胰头,可有多个病灶,病变源于胰管,由大量产黏液的增生的乳头所致。由乳头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胃型、肠型、胰胆型及嗜酸细胞型,具有不同的恶性潜能。影像学方面IPMN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最为常见,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扩张(直径≥1cm)伴胰头部囊性占位,内含黏液,病变亦节段性累及部分主胰管。主胰管型IPMN有较高的癌变率,在60%以上。分支胰管型IPMN源于分支胰管,多位于胰腺钩突,年轻病人多见,表现为局部胰管的多发球囊状扩张,而主胰管多正常直径,癌变率较低,25%。病灶与胰管相通是IPMN的典型特点,也是与其他黏液性囊性肿瘤鉴别的主要依据,故MRI诊断此症更有优势。混合型为分支胰管型病变累及到主胰管所致。恶性IPMN的征象:临床有胰腺炎表现;胰管直径15mm;囊肿内附壁结节;内有钙化等。
SPN较为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肿瘤出血致其内部的实性成分形成假乳头样改变,状似囊状结构,故将其归类为囊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为中央囊性部分被厚而不规则的囊壁包裹,可被强化。30%的病人有钙化。早期无症状,多因肿瘤生长较大时产生压迫症状始获诊断,癌变率极低
SPTP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ofthepancreas,SPTP)的超声声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包括: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囊实性肿块,大多有完整包膜,肿瘤多较大,以胰体尾多见,边界可较为清楚,形态较为规则,多呈低回声,或者为低回声伴无回声,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少数患者可有钙化,病灶内多无明显血流,多无主胰管及胆总管扩张,多无区域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