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状 >> 实事求是地对待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以绍
提要: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一直是方志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许多地方志工作者尤其是市县志书的主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必须实事求是看待篇幅较长和篇幅较短市县志书的得失,实事求是看待市县志书编纂者在处理志书资料性与篇幅关系方面所作的努力,实事求是看待志书篇幅与志书利用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市县志书的篇幅,以足够的篇幅保证志书的资料性,提高志书质量与使用价值。
关键词:市县志书篇幅实事求是资料性使用价值
自首轮修志以来,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一直是方志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许多地方志工作者尤其是市县志书的主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毫无疑问,认为市县志书篇幅过大,应该大力控制志书篇幅的观点占绝对优势。其实,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一味笼统地提控制志书篇幅会给强化志书的资料性,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巩固志书的独特地位等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实事求是同样应当成为我们对待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的准则。
一、实事求是看待篇幅较长和篇幅较短市县志书的得失
在许多人的脑子里,篇幅短的志书就是优秀的志书,篇幅长的志书就相对次之。而实际上情况往往不是这样。
我们不妨来看两部篇幅差距很大的首轮市县志书。谈到这个问题,就会牵涉到对首轮修志的总结问题。笔者觉得如果要总结首轮修志教训的话,设置许多禁区无疑是最值得反思的教训之一,而篇幅上的规定当是其中的一个。
年7月15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该《规定》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县志以控制在三十万至五十万左右为宜,市志控制在一二百万至四五百万左右为宜,省志字数最好控制在一千万字以内。”(2)这是最早的有关志书篇幅的官方权威意见。在该《规定》的指导下,出现了一批如《象山县志》这样篇幅较短的志书。《象山县志》分为6个部分,50章,书末设附录。全志57万字,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在该志序言中说道:《象山县志》允称完善之作。”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秘书长郦家驹在年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象山县志》相当精炼”,“极有特色”。(3)《象山县志》于年获浙江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应当说,像《象山县志》这样在当时被认为“完善之作”的志书,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料性的不足上。《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4)可见,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第一属性。志书的资料需要广泛收集,需要认真考订,也需要精心提炼。就资料与志书篇幅的关系而言,虽然篇幅与资料性并不一定能划等号,但资料性需要一定的篇幅来保证则是不言而喻的。如《象山县志》原稿有多万字,定稿时根据有关规定,删节到50万字左右。该志主编林志龙先生曾不止一次和笔者谈起首轮《象山县志》的遗憾,他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篇幅太短,导致志书的资料性不足。
另一部志书就是《绍兴县志》。上世纪90年代初,《绍兴县志》启动编纂时,主编傅振照先生对志书的篇幅也心存疑虑,难以把握。为此,特地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绍兴县志》顾问陈桥驿先生请教如何确定《绍兴县志》的篇幅。陈桥驿先生认为,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可以入志的内容很多,修《绍兴县志》,有多少内容就确定多大篇幅,不必拘泥于“三十万至五十万左右”的框框。这是一颗“定心丸”。后来的事实证明,陈桥驿先生的这一关于志书篇幅确定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对强化《绍兴县志》的资料性,保证《绍兴县志》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绍兴县志》分4册,42编,书末设索引,共万字,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绍兴县志》被公认为代表首轮修志水平的优秀志书之一,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资料性。魏桥先生在该志序言中说道:“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志书的价值在于是否有全面、系统、翔实的资料,尤其可贵的是能够核实、订正人们忽视的一些差错和占有珍贵的独家资料。……鉴于此,《绍兴县志》在资料工作上狠下功夫,花了许多时间大量收录、精心选择古今各类资料,为全书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多万字的《绍兴县志》,是首轮修志中篇幅最大的县级志书之一,也是以足够篇幅保证志书资料性的一个成功范例。可以设想,假如《绍兴县志》也是50万字左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资料性,谈得上什么精品佳志。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笔者选择了《象山县志》和《绍兴县志》中有关医疗卫生部分列表作了比较(编者按:受手机页面的限制,两部志书相关文字的对照表从略),从中可见两志相同内容在文字量上的悬殊差异。前者医疗卫生部分共余字,后者共余字。下面再摘录其中的几条来作一比较,分析两部志书的资料性。
“外科”条:
《象山县志》第页记载:“外科,能做肝、胆、胃、肠、甲状腺、颅脑、泌尿及骨科等手术。”
《绍兴县志》第页记载:“外科民国元年(),医院始设外科,并施行下腹部手术。七年,绍兴病院首次施行截肢手术。30年代,医院创设手术室,时称割症室,对3例脓胸患者施行胸廓成形术。40年代,施行胃肠吻合术及膈神经压榨术。建国后,先后施行胃次全切除术、十二指肠总胆管吻合术、胰腺癌根除术成功。年,医院首次应用赛璐珞球(乒乓球)胸膜外或骨膜外填充治疗肺结核、肺切除治疗肺肿瘤。年,该院施行左肝切除术,应用瓣膜扩张器进行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及在低温麻醉下血管吻合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年,设肿瘤专科及肿瘤病房。年,设泌尿外科。80年代起,应用MTC—1型微波施用器治疗肝癌,开展门脉高压H搭桥术、常温下血流阻断右半肝规则切除术、直肠癌腹骶手术保留肛门括约肌术、股血管自体血管移植修复术等。年后,先后施行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巨大脑膜瘤摘除、左肾上腺皮质瘤根治术及脑外科手术。”
前者仅29字(含标点符号,下同),后者字。什么时候设立外科,什么时候开始能做什么手术,医院能做这些手术,这些手术包括哪些具体项目?从前者的记述中读者无从知晓,因为信息量很小,资料性很弱;从后者的记述中则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因为它的信息量较大,资料性较强。
“中医”条的差距更大:
“中医,能诊治内科、儿科、妇科疾病,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等。”这是《象山县志》第页中的记述,共29字。问题同前。
《绍兴县志》中对“中医”的记述达字(5),中医在绍兴的发展源流、绍兴的中医理论研究、绍兴的中医专科世家等情况记载得十分详尽,资料性很强。
当然,笔者以《绍兴县志》为例来加以阐述,并不是说《绍兴县志》尽善尽美,但该志的成就的确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其实,以足够篇幅保证志书资料性的情况以往也不鲜见。最著名的当属民国《鄞县通志》。该志由张传保、赵家荪修,陈训正、马瀛纂,于民国22年()创修,26年纂成。全书在年印制完成。共36册,51编,分为舆地、政教、博物、文献、食货、工程等6志,并附地图一函,计26幅。全志(不计地图)约万字。陈桥驿先生曾指出:“此志不仅篇幅浩大,资料完备,而且内容新颖,称得上是地方志步入现代科学的嚆矢。”(6)《鄞县通志》之所以在国内外获得好评,主要在于它的资料性,它拥有极其详实可靠的资料。该志在北美、日本等地极受推崇,如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就“认为他在斯坦福大学建立宁绍研究室,除了这个地区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外,十分有利的条件是这里的雄厚资料基础,而其中特别令他鼓舞的是民国《鄞县通志》。他认为这是中国地方志中的杰作,使他大大增加了对宁波近代城市发展及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和信心。”(7)又如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他的巨著《宋代江南经济史之研究》一书的后编《宁绍亚地域之经济景况》中,特别设立《宋以后之宁波》一章,其中论述宁波的经济概况、都市组织、职业组织与文化、都市不动产、课税与管理、宗教与都市生活、以宁波为核心的商业组织等节下,从该文文后注释中频频引用的《鄞县通志》,该志的价值就令人肃然起敬(8)。他们之所以认为“这样的方志才能使研究者左右逢源,才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9),就是因为《鄞县通志》极强的资料性。
回过头来看首轮县级志书,没有一部篇幅超过《鄞县通志》,而《鄞县通志》作为在国内外最受推崇的志书之一,尽管它长达多万字,但人们丝毫不认为它篇幅过长,正是它多万字的篇幅容纳了大量的可贵资料,才使得它成为一代名志。既然民国时期的县志可以达到多万字的篇幅,那么,今天我们编纂县级志书也完全可以达甚至超过到这样的篇幅,关键就看有没有资料性。
从上述志书编纂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一味强调大力控制志书篇幅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以足够篇幅保证志书资料性的观点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并应当在实践中得到合理运用。
二、实事求是看待市县志书编纂者在处理志书资料性与篇幅关系方面所作的努力(10)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一直比较 《海盐县志(~5)》志稿经过反复修改,其终审稿设置专志49卷,志首设总述和大事记,志末设附录,总字数约万字。专志采用暗分部类的办法,分为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镇概况等6个部分。
在修志过程中,海盐县史志办十分注重志书的资料性,强调对有存史价值的资料搜集齐全,记述厚实。一是事物的基本要素力求记完整;二是宏观性要项内容、重点资料多作保存,如经济部类中凡反映一地宏观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内容的资料尽量收集齐全;三是有时代、地方、专业特色的事物尽可能浓墨重彩;四是基本统计数据尽可能20年不缺,并在主要统计表格后注明资料出处和统计口径,以保证资料的存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为了强化志书的资料性,海盐县史志办非常注重做好资料长编,这既是提高资料的可信度、保证志书质量的一个有效举措,也是众多修志单位有意无意忽视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资料长编是把征集、搜集上来的原始资料经过筛选归类、考证核实后,按志书篇目的要求,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的一种资料形式。它既是志书编纂的基础、考证的依据,又是比志书更全面、更具原始性和资料性的完整的资料汇辑。在二轮修志过程中,海盐县史志办要求各单位按规定编辑资料长编。事实证明,只要是资料长编编辑到位,这些单位不仅修志进度较快,而且初稿质量较高。即使后期有的篇目进行了较大调整,资料也基本够用。相反,资料长编编辑不到位的单位,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不高,遗漏较多。一旦篇目有所调整,工作量就更大。由此可见,在修志工作中,必须抓好资料长编的编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强化志书的资料性、提高志书质量打好坚实基础。
面对在高质量资料长编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初稿,海盐县史志办建立了由上一轮《海盐县志》正、副主编和修志骨干组成的评稿组,对经过编辑修改后形成的志稿逐卷进行内部评审,反复删削字数,锤炼打磨文字,以提高志稿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形成.53万字(系不含随文照片的纯文字量)的初审稿。初审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万字的复审稿(系不含随文照片的纯文字量)。复审之后,又作了较大的缩减修改,形成万字的终审稿(系含随文照片所占版面文字量)。如第十三编“农业”,初审稿中有15万余字,共9章44节,其中对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均设节记述,下设“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规模经营”等条目,写得过细,既占篇幅,又没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修改形成复审稿时,编辑人员对该编做了较大规模压缩,水稻、油菜、棉花等由节降为目,水稻种植区具有共性的内容,记述时只点到为此,文字量压缩了近一半;其次是对不同编的同一内容记述采取详略互见等办法,在略写处注明详见处,有的甚至删节,如“农民负担”,初审稿中单设一节记载,而在第十一编“经济总情”中也有记述,内容相近,修改时,把两处内容合到一处,第十三编中删去了“农民负担”一节;初审稿中“农业服务机构”设两个目,对各县级农技机构一一作介绍,有0多字,而同一内容在第三十六编“科学技术”中也有涉及,考虑各编相对平衡,在第十三编中的“农业服务机构”中只作概括介绍,文字量约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至形成复审稿,第十三编“农业”压缩至9章35节,9.4万字。
从初审稿到终审稿,志稿文字量减少了多万,这中间包含了海盐县史志办编纂人员辛勤的劳动,也体现了他们在处理志书资料性与篇幅关系方面的正确理念。可以说,编纂者们每删一字,都在为既减少志书篇幅,又突出志书资料性而煞费苦心,都在为提高志书的质量呕心沥血。这样的努力不应当被忽视、被抹杀。一味笼统地提大力控制志书篇幅的说法似乎在向人们表明,志书篇幅应当控制而没有得到控制,是地方志编纂者没有花应有的功夫。从《海盐县志(~5)》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大市县志书的编纂者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
三、实事求是看待志书篇幅与志书利用的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志书篇幅加大,固然可以增大志书储存的信息量,但却妨碍了志书的阅读使用,试想一下,各级领导同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挤时间去卒读一部数以千万字计的地情鸿篇巨著?”(11)有的还举出了实例,“广西某地级市一位新上任的市长,为了尽快了解该市的历史概况,便找市志来看,而市志篇幅太长,近万字,一时看不过来,就请市地方志办公室把市志中记述的主要地情浓缩成4万字~5万字,以便阅读、掌握要情。”〔12〕
这牵涉到志书篇幅与志书利用的关系问题。修志为用这是地方志编纂的根本目的,但怎么用却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知道一部方志,极少会有读者从头至尾去“卒读”,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其中的某些部分,查找有关资料。其实这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即志书的资料性问题。而像施坚雅、斯波义信等人,作为中国地方志的大用户,即使如《鄞县通志》这样的大部头志书,也会反复查阅,甚至反复“卒读”,只要资料性强,志书的篇幅再大,也丝毫不会影响其阅读和使用的兴趣。至于领导干部阅读志书,他也是普通读者, 四、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市县志书的篇幅
王铸人在《论说书籍篇幅的长与短》中指出:“人们著书立说,作诗撰文,应当根据内容的需要,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这是顺理成章的。图书和文章不是越长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短越好。”(13)
志书也一样,不同的市县可记的内容多寡不一,志书篇幅的长短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如果再规定整齐划一的字数,那会显得非常不切实际(据笔者了解,在第二轮修志中,一些省仍然对市县志提出了一刀切的文字量规定或要求);而一味笼统地强调大力控制志书篇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志书编纂者尤其是主编们的手脚,导致志书的资料性不强,留下新的“林志龙式的遗憾”。
在论述志书篇幅的一些文章中,常常有人提及胡乔木同志要求编志书应像打电报一样,以此作为重要的论据,其实这一引用,没有全面反映胡乔木的有关要求。胡乔木曾经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在这个范围内,应该要求地方志做到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如果说不能做到后一点,至少要做到前一点。”“第三点意见,就是地方志的分量。我想,地方志应做到详细,同时也应做到简略。所谓详细,指它所应讲到的方面都讲了;所谓简略,就是指每个方面的说明要像打电报、编辞书那样的精炼,要惜墨如金。作为一部实用性的文献,不能分量太大,分量太大引起种种不便,这是一种希望,一种既不容易达到而又必须达到的奋斗目标。”(14)从上面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到,胡乔木首先强调的是志书要“提供科学的资料”,然后要求“在这个范围内”(指在“提供科学的资料”的前提下)考虑志书的篇幅;在篇幅与资料性的关系上,他更强调的是“多”,而不是“少”,特别要求在做不到“多”(即“一句也不少”)的情况下,至少做到“少”(即“一句也不多”);他首先要求“详细”,然后要求“简略”,这仍然是在强调志书的资料性;他并不笼统地要求志书篇幅不能大,当然,他强调志书的分量(篇幅)不能“太大”。如果志书能做到既有很强的资料性,又篇幅适当(即把握好度,不至于分量“太大”),那是最理想的。
说到底,志书的篇幅仅仅是一个表象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是一个资料性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资料性,或者说丧失了资料性,志书再简短,也是没有意义的。如韩邦靖编纂的《朝邑县志》文采焕然,被收入《四库全书》,是明代方志“尚简派”代表作之一,但全志不到字,内容极其单薄。且不论其资料的可靠性,仅从记述的角度上讲,《朝邑县志》失之太简,“这样的志书又有何价值呢?这样的‘简’又有何可称颂之处呢?”(15)。这样的志书肯定不是我们所要追求和推崇的。反之,如果资料有价值,一部县志万字也不嫌多,民国《鄞县通志》就是最好的明证。
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放手让市县方志编纂者积极主动地处理好篇幅问题,使之不再困扰他们的思想,束缚他们的手脚,从而让他们编纂出以足够篇幅保证志书资料性的高质量的地方志书。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绍兴县史志办公室、海盐县史志办公室以及梅森、颜小忠、梁建楼、傅振照、郁惠祥、施国庆、马建中、王健飞、姚虎良、林志龙、钱永兴等先生和王卫明女士给予诸多指导与帮助,谨此致谢。
注释:
(1)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9年版,第71页。
(3)林志龙:《方志体例回眸》,《学诚斋集》,5年内部印行,第页。
(4)同〔2〕,第3页。
(5)参见《绍兴县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6)陈桥驿:《民国〈鄞县通志〉与国外汉学家的研究》,《陈桥驿方志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7)(9)同上,第页。
(8)同上,第~页。
(9)陈桥驿:《民国〈鄞县通志〉与国外汉学家的研究》,《陈桥驿方志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10)本部分内容参考、引用了海盐县史志办公室提供的《以二轮修志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海盐县志(~5)〉编纂工作》一文和马建中、王健飞、姚虎良等先生提供的有关资料,特此说明并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致谢。
(11)陈泽泓:《控制篇幅与续志创新的思考》,《中国地方志》1年第5期。
(12)蓝日基:《突出重点内容严格控制篇幅》,《广西地方志》年第5期。
(13)王铸人:《论说书籍篇幅的长与短》,《编辑之友》年第5期。
(14)胡乔木:《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方志出版社9年版,第~页。
(15)习方圆:《〈武功县志〉与〈朝邑县志〉述评》,《陕西史志》4年第1期。
(本文入选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原载于《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中国城市出版社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