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

由鲲鹏鸟传媒主办,《饲料工业》杂志社承办的

第三届太阳鸟·畜牧产业无抗发展大会

在广西南宁红林大酒店开幕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

由DDC营销部殷继勋、王银星整理的

会议听课笔记

单细胞蛋白生产及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

一、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年全球有76亿人,到年全球有96亿人,如何满足全球96亿人的蛋白质需求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和科学任务;

※全球人口蛋白质需求大趋势:到年,比目前增加75-%;

全球80%的农用地用于动物养殖,到年食物增量的土地空间很有限,全球69%的土地资源是草地;

※大于三分之一的粮食收成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中国是一个饲料大国,年商品饲料产量2.2亿吨,非商品饲料约1亿吨,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饲料争粮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提高饲料效率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水产养殖是饲料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食物生产方式(料肉比,1.1:1,同时水产养殖比畜禽养殖更节约粮食,更少污染环境)同时单细胞蛋白可以替代现在的鱼粉,节约鱼粉的用量

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

※优势:不与人争地,不与人争粮,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可以“无中生有”。

单细胞生物(微藻、细菌、放线菌、酵母、真菌)可以和常用饲料原料代谢产生的非营养物质,比如甲烷,一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碳等反生快速反应,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和活性物质,减少其他蛋白质的浪费。

(一)单细胞蛋白作为水产饲料蛋白源的基本要求

1、适口性好,对摄入量不产生负面影响

2、对成活和生长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3、安全性好,对动物健康不产生负面影响

4、使用现用技术,利于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

5、生产成本适宜,能为多数养殖动物饲料采用

6、不与粮食生产争地、争水、对空间、水需求量极低

7、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二)“无中生有”的蛋白质生产范例(无机C\N+单细胞生物—有机C/N)

1、荚膜甲基球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等环境中,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温室气体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荚膜甲基球菌发酵,把低值的天然气转化为价值提高20倍的蛋白质、益生素、乳酸、生物活性等产品;

产出的甲烷氧化菌蛋白,和鱼粉相比,粗蛋白为69.5,核酸是鱼粉的9倍,氨基酸平衡方面只有赖氨酸比鱼粉低17个点(鱼粉为48.6,甲烷氧化蛋白为31.5)

通过鱼粉和甲烷氧化蛋白对大西洋鲑的生产性能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与鱼粉对照组相比,用细菌蛋白取代鱼粉,使得大西洋鲑的生长更好。

※大西洋鲑对细菌蛋白中的高含量铜和核酸没有不良反应。

※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改善表明该产品中存在生长刺激因子,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甲烷氧化菌蛋白能够预防有豆粕引起的的大西洋鲑肠炎(表现为细菌蛋白的抗炎作用)。

2、乙醇梭菌(由比利时Abrini等年从兔子粪便中分离得到。以一氧化碳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合成乙醇的同时,生产高质量的菌体蛋白)

(2)乙醇梭菌菌体蛋白的基本营养特性

1、蛋白质含量高:粗蛋白含量80以上,同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不含抗营养因子和动物源性成分;

2、氨基酸种类齐全,平衡性好,富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组成接近鱼粉),总氨基酸含量在75以上,其中赖氨酸含量7.5以上;

3、消化率高

胃蛋白酶消化率在90.2%,易于动物消化吸收;

(3)乙醇梭菌菌体蛋白的饲料加工特性

在膨化过程中,菌体蛋白的粘性高于低温鱼粉,加工性能良好;

(4)乙醇梭菌菌体蛋白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菌体蛋白替代鱼粉0-20%,对大口黒鲈的摄氏、生长和饲料系数没有明显影响;

用菌体蛋白替代豆粕5-10%,对草鱼的生长、饲料效率、蛋白质沉积率有正面的改善作用;

用菌体蛋白替代4.5%的鱼粉,对黒鲈的生长性能有改善作用,使用量达到18%对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

乙醇梭菌蛋白改善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肝脏功能说明具有一定的益生作用,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展望

地球微生物计划披露:地球上大约有一万亿种微生物。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34亿年,而人类只有万年,它们才是地球的主人;

现代生物技术、未来创新的生物技术让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

也许将来我们不用养牛,也能够吃上同样的牛排,并且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发挥你的想象力,用生物技术创造无尽可能。

饲料科技创新FOR生猪生产潜力

陈代文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1、我国养猪生产特点

※产业大、水平效益低(出栏6.85亿头,母猪年生产肉猪18.3头,美国23头,全群饲料报酬大于3.0,美国2.8,欧盟2.7)

※死亡多,(每年死亡1.5亿头、损失0亿元,70%在仔猪,70%在肠道;)

※安全环保差(抗生素,生产一公斤猪肉抗生素用量接近0mg、高铜高锌污染环境,有机物、重金属排放高15%到80)

2、猪到底能长多快?

※新生仔猪只要蛋白质摄入足够多,能量摄入与生长速度呈正比;

※只要营养水平足够;仔猪生产性能可以在70日龄达到32.5公斤;

目前水平与攻关目标

改善营养结构:PIC猪日龄,.6公斤;料肉比1.93,阶段成绩60、70、80、日龄分别达到26.5、33、43、公斤;

改变饲料形态:23日龄DLY断奶后第一周ADG提高55.6%(vsg)

12h酶解发酵:3周龄断奶DLY仔猪10周龄体重高11.7%(25.6vs38.6)

二、问题的根源

1、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

需求侧:生物学规律不清楚(长的快、需要多;胃肠弱、疾患多;代谢差,要求高)

供给侧:营养供给不匹配(吃不够、没法长;吃不好,不健康;利用少,排放多)

供需认知不足导致矛盾突出:

需求侧(局限在营养素、标识生产性能、忽视肠道微生物、理想环境健康、方法学缺陷)

供给侧(饲料人之短板、分析测试困难、生物评定不足、需求参数不准、配方技术缺陷)

2、三大后果:吃不进、利用不了、肠道难免损伤

配合饲料利用效率地浪费大(按照2亿吨配合饲料估算)

年损失能量相当于1.6个三峡大坝发电量;

浪费饲料直接经济损失:0亿元以上

排放:每年N排放万吨、磷万吨

※肠道疾患是健康问题和用药重点

生猪健康状况,2/3规律

2/3猪只死亡是仔猪

2/3的猪病与肠道疾患有关

2/3的猪场发生腹泻

2/3的腹泻与营养有关

三、出路在哪里

1、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平衡

精:精确,重现性,无偏差

准:准确,真实性,无误差

精准营养:零误差零偏差营养,即完全满足动物客观需求且可重复的营养。

也就是说

需要什么供给什么

需要多少供给多少

何时需要准时供给

2、需求原理

猪=真核+原核(猪营养=真核营养+原核营养)

动物:营养代谢、需求、产物、效率、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营养代谢、需求、产物、效率、对动物的影响?

互作:动物营养与微生物营养的互作、匹配?

猪的需求特点:

※年龄:越小需求强度越大

※能量:第一要素,没有发现上限,降低维持需要是重点

※蛋白质:有上限,周转调控是关键,沉积率只有合成率的1/5

※氨基酸:平衡是关键,包括与蛋白质的平衡

※维生素:代谢越旺盛,需求量越高

※矿物元素:防止过量是重点

※组织差异:肠道、肝肾、肌肉、脂肪组织去需求差异大

※胃肠道:能量蛋白质消耗量占整体的20-35%,氨基酸供能超过葡萄糖,不吃(经口)就萎缩,至少摄入总需要量的40%

肠道微生物的需要特点(需要啥:不清楚;要多少:不知道;如何用:谁知道;不要啥:抗生素)

东西方的饮食结构差异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长期食用低MAC食物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无法恢复

长期或者间歇性纤维缺乏是,肠道微生物以宿主分泌的粘蛋白为食,导致肠粘液屏障的腐蚀,增加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

3、供给侧策略

基本思路(变革供给侧,改造营养源;从肠计议,把问题解决在体外;重点四大屏障:结构、免疫、化学、生物)

仿生饲料:根据动物营养生理特点配制的饲料,其组成及形态完全满足和适合营养生理需求,利用效率最高,副作用最小;

※改造营养源,减轻肠道负担保护肠道

※优化营养结构,确保健康高效适应肠道

※该表饲料形态,适应肠道生理弥补肠道修复肠道

(1)供给侧:认知饲料for选用改造饲料

饲料原料

(养分存在形式?化学结构?纯养分的精准检测?抗营养因子种类、检测?与养分之间的结构互作?)

碳水化合物:最重要、最复杂

种类多、结构复杂、认知少比重大、价值高、浪费严重

碳水化合物约占饲粮的70%,成本大于50%

全国工业饲料每年消耗碳水化合物1.4亿吨

不可利用部分至少占20%,约有万吨被排放浪费;

(2)认知饲料for选用改造饲料

配合饲料:四大因素(营养素、营养源、添加剂、添加水平)

如何确定四要素及其组合满足动物需要?什么是真正的全价饲料?

(3)认知饲料for选用改造饲料

饲料形态:固/液态VS粉/颗粒

液体VS固体饲料: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率、改善菌群、降低腹泻、降低舍氨浓度,减少排放

颗粒VS粉状饲料:增加采食量、热处理效应、减少粉尘、减少呼吸道疾病、但可能增加肠道损伤;

四、饲料科技创新方向

1、营养源改造与创新(靶向利用、结构再造、组分分离、功能元素、预消化、预处理、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理想营养源标准

※完全适合消化生理,不增加消化负担

※满足肠道营养和微生物营养

※不增加肝脏转化和肾脏排放负担,能量消耗低。

※有利于养分周转效率,利用率和沉积率高。

※对消化道和机体无明显负面影响;

2、研制全价全局饲料

※核心技术:营养平衡,营养要素间的系统平衡

※全价饲料:营养结构平衡、同时满足动物和微生物需求、保障动物健康和发挥生产潜力的饲料

※全局饲料:生产过程各饲料之间的系统平衡,包括若干全价饲料(教槽料、保育料、断奶料、育肥料、后备料、配种料、妊娠前期料、妊娠后期料、哺乳料、空怀料等)

营养平衡复杂性:四级结构的平衡

营养素的平衡—营养源的平衡—营养素+营养源的平衡—营养素+营养源+添加物的平衡

理想的营养结构

※能量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种类及其比例适宜

※碳水化合物:淀粉/NSP/寡糖结构与比例适宜

※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小肽/氨基酸种类比例适宜

※脂肪:长链/短链、饱和/不饱和种类与比例适宜

※矿物元素:有机/无机、元素之间的比例适宜

※微生物:天然/合成、微生物之间的比例适宜

※添加剂:种类与添加量比例适宜

营养源选择优化

※营养源比营养水平重要(营养源改变消化生理)

※玉米-豆粕日粮大于大豆蛋白+酪蛋白+淀粉日粮

※蛋白源:酪蛋白大于大豆蛋白大于玉米蛋白约等于无氮日粮(氨基酸平衡不能消除营养源差异)

※脂肪源:椰子油大于鱼油约等于大豆油大于猪油大于牛油

※淀粉源:豌豆大于玉米约等于小麦大于木薯

※纤维源:豌豆大于小麦约等于大豆

3、配合饲料调制与发酵

流体饲料: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率、降低腹泻、降低舍氨浓度

发酵饲料:改造饲料化学结构、产生生物活性物质

综合潜力:流体大于10%,发酵大于10%

4、预期目标

※生长速度:日龄KG体重

※饲料报酬:1.3-1.5

※生产水平:1头母猪终身生产优质廋肉10吨

※废物排放:降低30-50%

※猪肉品质:安全、营养、好吃、保健

蛋白酶在畜禽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

冯定远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1.关于蛋白酶的“八个最”

·最早认识的酶

·最早应用的酶

·最普遍存在的酶

·最多系列产品的酶

·最复杂作用位点的酶

·最广泛应用领域的酶

·最具两面特性性的酶

·最需要重新重视的酶

2、最早认识的酶

·酶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多种酶

·现代真正酶技术始于年,首个有记载的酶是犊牛胃内容物分离的凝乳酶,它是一种蛋白酶:天门冬氨酸蛋白酶。

·凝乳酶现广泛用于奶酪生产。

3、最早饲养应用的酶

·除凝乳酶很早应用于奶酪生产外。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广泛应用蛋白酶进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

·Lewis等(),Baker等(),用6~67日龄仔猪和生长猪做了许多试验,测定了大豆日粮添加五种蛋白酶的效果,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真菌蛋白酶、糖基化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

·试验表明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提高了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对仔猪效果更明显。木瓜蛋白酶和糖基化蛋白酶也有同样的效果,但真菌蛋白酶则不明显。

4、最普遍存在的酶

·几乎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含有蛋白酶。

·动物源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凝乳蛋白酶、肽酶等

·植物源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生姜蛋白酶、猕猴桃蛋白酶、朝鲜梨蛋白酶等

·微生物源蛋白酶:真菌蛋白酶、细菌蛋白酶、病毒蛋白酶等(种类繁多,见下表)

5.蛋白酶按作用最适PH值来分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2.5-5.0,温度40℃,大多数来源于微生物生产菌种常用的黑曲霉和米曲霉。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8.0,37℃以下比较稳定,生产菌种常用枯草杆菌、米曲菌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1.0,最适温度:40℃以下,生产菌种常用嗜碱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

6.病毒蛋白酶

·已经发现多种病毒中含ser,asp,csy蛋白酶。主要用于病毒自身蛋白加工。所有病毒编码的都是内肽酶,无金属蛋白酶

·研究最多的是逆转录病毒的天冬氨酰蛋白酶,他是病毒组装和复制必须的,是病毒多聚蛋白前体的一部分,前体经过自我催化成为成熟的蛋白酶。

7.最多系列产品的酶

·因微生物蛋白酶大多为胞外酶,易于提取,生产成本较低,效率高,可作为工业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种类多,且可用遗传手段改良等优点。

·目前许多酶制剂生产企业都有蛋白酶产品。

·例如有些公司的蛋白酶比较齐全,有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多肽蛋白酶等系列产品,甚至同一类蛋白酶有多个品种

8.最复杂作用位点的酶

·一方面与位置有关:外肽酶、内肽酶,

外肽酶又分C端(-COOH)或者N端(-NH3),羧基外肽酶或者氨基外肽酶

·另方面与特定氨基酸有关。例如胰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在重要的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水解。

9.外肽酶

氨肽酶多为胞内酶,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中。它从多肽链N端水解下一个氨基酸残基,

二肽或是三肽。

·羧肽酶作用于多肽链的C端,水解下一个氨基酸或是二肽。据酶活性位点氨基酸残基的

特点,可将肽酶分为:丝氨酸羧肽酶,金属羧肽酶,半胱氨酸羧肽酶

10.內肽酶

据催化机制可分为se蛋白酶,asp蛋白酶,cys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活性依赖二价金属离子。活性易被螯合物比如EDTA抑制,但不受巯基化合物或DFP的影响。研究最多的是嗜热菌蛋白酶和胶原酶。

11.最具两面特性的酶

·对饲料养殖而言,由于所有的酶是蛋白质,与其他酶不同,蛋白酶理论上可以水解其他酶,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既可能影响外源添加的其他酶,也可能影响动物消化道分泌的酶。

·甚至不适当的蛋白酶损害动物肠道粘膜等。

·所以,蛋白酶种类的选择和用量很重要。

12.最需要重新重视的酶

一般认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这些动物消化道存在的酶,没有外源添加的必要。但是下方面几种情况出现绝对缺乏或者相对缺乏:

(1)日粮富营养化

(2)养殖环境应激

(3)动物管理因素(转群、运输、疫苗、用药、去势等)

(4)动物亚健康、传染性疫病压力等

(5)幼年动物或老龄种用畜禽(包括后期蛋鸡、奶牛)

13.蛋白酶的特殊用途

·低蛋白日粮,资源节约型养殖生产

·低污染日粮,环境友好型养殖生产

(与低蛋白有关联,但低污染不一定是低蛋白)

·低质量原料预处理,如蛋白酶处理羽毛粉、皮革粉、杂粕等

·高质量原料生产功能原料或添加剂,如蛋白酶解鱼粉、蛋白酶解大豆粉(粕)等

14.蛋白酶处理饲料原料

·蛋白酶近年来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饲料原料的处理。

·例如,肉粉、肉骨粉、羽毛粉、血粉、大豆、豆粕等。

15.低蛋白日粮的目的

·减少饲料蛋白资源的浪费

·减少对蛋白原料进口的依赖(如美国大豆、加拿大油菜籽)

·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由于高蛋白水平而必须使用高量植物源蛋白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造成的动物应激

·合理水平的低蛋白可以降低养殖成本

16.低蛋白、低营养日粮也是饲料酶应用效果的关键!

·现代日粮是为了使动物获得最佳生产性能而配制的。若不把要研究的日粮因子降至理想水平以下,外源酶使营养物质利用率的任何提高均不能反映动物的真实情况。

·如果当日粮替代成份为质量较差的饲料时,如果营养成分没有超过某种特定、年龄和基因型的动物的营养推荐量,则这一点就不必考虑。

·譬如,若研究外源蛋白酶在日粮中的应用效果,需要把蛋白能量比降至理想水平以下,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蛋白酶是否提高了动物对氨基酸的利用率。

·Schang等()和Spring等():营养浓度低于推荐标准的配合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其营养物质利用率显著提高,但营养浓度相当或超过推荐标准的配合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其营养物质利用率变化不显著。

17.低蛋白日粮

·较低的粗蛋白质水平意味着氮排泄量下降。

·饲粮粗蛋白质每降低1%,猪的粪氮排泄量就减少l0%;氮排泄量减少则氨排放量和圈舍臭味也减少。

18.降低日粮的蛋白质

·降低日粮的蛋白质,可减少猪舍的氨气。

·日粮蛋白质降低4%,可降低空气中69%的氨气,减少猪舍的臭气。

19.影响低蛋白日粮蛋白水平的因素

·低蛋白日粮与蛋白水平有关!

·低蛋白日粮与氨基酸组成有关!

·低蛋白日粮与营养平衡(特别是能量)有关!

·低蛋白日粮与日粮类型有关!

·所以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20.如何判断是低蛋白?

·一般是约定俗成的行业普遍水平!

·目前比较多参考的是美国NRC标准!

·典型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作为讨论!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在其他营养措施考虑比较周全的情况下,

·添加蛋白酶,日粮的低蛋白的水平可以达到2—4个百分点!

·如果再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可能会得不偿失。

21.蛋白酶与低蛋白日粮

·添加蛋白酶在典型豆粕型日粮,以美国NRC标准,可以降低2-3个百分点。

·添加蛋白酶在杂粕型日粮,可以降低3-4个百分点。

·蛋白酶种类很多,单一蛋白酶,目前试验总结,效果差别非常大。

·两种或以上的组合型蛋白酶,一般比单一蛋白酶效果好。

·蛋白酶与其他酶(如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等)的配合型复合酶,一般比只是蛋白酶的好。

22.低蛋白日粮与蛋白酶的原理

·蛋白酶提高整个日粮的蛋白消化率和利用率,这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低蛋白日粮维持生产性能最主要的作用。

·某些蛋白酶对日粮中个别氨基酸,例如限制性氨基酸,特别是没有以氨基酸添加剂(如赖氨酸、蛋氨酸等)可以补充的氨基酸(如缬氨酸、异亮氨酸等)的有效提供。使低蛋白情况下,有效氨基酸供应更趋平衡。

·蛋白酶消除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蛋白源的抗营养因子,例如,抗原蛋白、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等。

·蛋白酶单独或与其他酶组成配合酶,协同作用,对某些结构性组分(如糖蛋白、脂蛋白复合物、金属蛋白、核蛋白等)水解,释放出更多可利用的营养。

23.普通的复合酶往往意义并不大,起作用的是其中主效酶,单酶就行了!(这里是蛋白酶)

24.蛋白酶对豆粕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单一黑曲霉来源酸性蛋白酶A对豆粕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强于单一枯草芽孢杆菌来源中性蛋白酶C、木瓜蛋白酶D和菠萝蛋白酶E

·黑曲霉来源酸性蛋白酶A和枯草芽孢杆菌来源中性蛋白酶C最佳组合比例为7:3

·黑曲霉来源酸性蛋白酶A和木瓜蛋白酶D最佳组合比例为6:4

·黑曲霉来源酸性蛋白酶A和菠萝蛋白酶E最佳组合比例为8:2

·其中以黑曲霉来源酸性蛋白酶A和木瓜蛋白酶D(6:4)组合,豆粕蛋白质水解后的总水解度、水溶性蛋白质水解度和粗蛋白质消化率最高,酶解效果最好。

25.蛋白酶在低蛋白日粮应用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的Km[酪蛋白]为2.mg/mL,最适pH为8.0,在pH5.0-9.0时稳定性较好,最适温度为55℃,在4-85℃范围内均较稳定

·木瓜蛋白酶的Km[酪蛋白]为6.mg/mL,最适pH为7.0,在pH5.0-9.0时稳定性较好,最适温度为55℃,在65℃以下时较稳定

·二者均有在饲料工业中应用的潜力,但在未进行后处理的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比木瓜蛋白酶更能适应仔猪的生理内环境和饲料生产加工条件

26.小结

·蛋白酶来源丰富,作用机理复杂。蛋白酶的价值意义需要重新认识!

·蛋白酶除了作为一般的饲料添加剂应用外,饲料原料处理或者加工功能性原料及添加剂也是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低蛋白日粮应用蛋白酶有实际效果,关键是蛋白酶的选择,蛋白酶组合的选择!

家禽产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挑战

GeorgeTice

美国礼来动保国际市场准入高级总监

(一)、肉鸡产业可持续模式的重要性

1.发生了哪些改变?——进入到可持续发展阶段,为何可持续发展在当代农业中成为如此重要的焦点?

·人口在30年内从70亿激增到90亿

·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更多的蛋白质需求

·目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可持续

·未来的挑战=在不过度利用地球资源的前提下养活90亿人口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指按以下方式高效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保护自然环境(环境可持续性)

·保护农民、从业人员和当地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经济的可持续性)

·保证农场动物的健康和福利(社会/伦理的可持续性)

3.肉鸡肠道健全和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家禽产业是可持续的?——效率

·什么是I2——肠道功能的最佳状态

·请思考肠道的功能

4.良好的肠道健全带来哪些好处

·保持肠道健全的好处

·更好的把营养转化为能量和用于生长

·更少的能量用于维持的修复

·可以把肠道健全当做是肉鸡生长表现的核心发动机

·但是也影响其他方面的可持续性——福利

5.为什么肠道健全对于可持续性十分重要?

·环境方面---更好的肠道健全意味着更高效的生长表现—用更少的资源(饲料/水/热)更快上市(更少的碳排放)。可能更少的与肠炎和垫料潮湿相关的治疗或措施。

·经济方面—同样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好的FCR和生长,意味更好的收益率(Novometrix数据)

·动物福利方面--肉鸡肠道更健康、鸡舍环境和垫料更好、更少的爪部皮炎。更少用于肠炎的药物治疗

6.禁用AGP后细菌性肠炎重新出现

·家禽禁用AGP后——不可避免的影响维生素菌群,导致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是肠道健全诸多挑战因素中的一种

8.坏死性肠炎病理学

·在世界范围内的家禽生产区域广泛存在

·通常影响2~5周龄鸡只

·表现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

·由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的

9.产气荚膜梭菌的作用机理

·产气荚膜梭菌过度繁殖并产生强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附着在肠道绒毛尖端并使固有层裸露

·坏死性的α毒素会造成损害

·从肠道中被吸收的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引起毒血症/死亡

10.坏死性肠炎的后果:

·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导致:

·体增重减轻

·饲料转化率增加

·胆管肝炎

·死淘率上升

11.UK经验:在年UK肉鸡禁用AGP之后,导致

·英国在一家企业停用AGP后,整个产业停用AGP,超市也主动禁止AGP

·在短期内AGP用量减少4吨

·老问题重新出现

·菌群紊乱、坏死性肠炎、胆管肝炎、废品率上升,而且,治疗抗生素用量增加。

12.法国经验:禁用AGP后的结果

·年肉鸡行业AGP禁用后

·治疗性抗生素增加

·禁用AGP后,治疗抗生素用量提高50%

13.应对AGP禁用的挑战,聚焦于根本原因

·AGP禁用可能导致肠道健全受损,细菌性肠炎增加—一些动物需要治疗

·什么是致病性因素?什么是诱发因素?

·可以用其他方式控制这些触发因素吗?

·欧洲策略——从肠道健全的触发因素上,我们可以控制什么?

14.坏死性肠炎风险因素

·任何刺激因素都会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受损,球虫病高含量的小麦或大麦型日粮——粘性消化物饲料原料组分和/或饲料结构

·动物性蛋白,破碎,储存损耗并发免疫抑制类疾病霉菌毒素

·应激:高饲养密度,环境,生长过程趋化性,作为宿主细胞损伤信号的化学物导致适合产气荚膜梭菌繁殖的厌氧环境

15.行业的反应—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zz/117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