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治疗 >> 患了直肠癌,肛门就要被切除一场ldqu
爱护“菊花”
人人有责
肛门在中医古籍上有记载称为“魄门”,它是人体机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
但是,有些人因为疾病,不得不切除肛门。虽然造瘘能够弥补肛门的一些功能,但还是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开启“保肛之战”
贺州市年近60岁的张阿姨,反复腹医院做肠镜检查,查出直肠癌,病灶位离肛门口只有3公分,传统手术要切除肛门,术后生活质量差。
医院消化内科联合多学科诊治,以内镜微创手段,开启了张阿姨的“保肛之战”,展现了作为桂北地区消化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疑难疾病的诊疗实力及争取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救治理念。
肚子胀痛很多年肠镜查出直肠癌
张阿姨退休多年,平时在家帮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自我感觉身体不错。
只是常有腹部隐胀痛,偶尔大便带血,自己也是痔疮多年,没当回事。
医师曾建议做胃肠镜检查,但她怕痛,下不了决心。后来,在儿女建议下,
6月20医院做了无痛胃肠镜检查。这一查不得了,初步诊断竟然是直肠癌。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手术切除,但肿瘤距离肛门口只有3cm,手术很可能需要切除肛门,创伤大,而且术后要在肚子上造个瘘,粪便要从瘘口排出。张阿姨一听死活不肯接受手术治疗,这可急坏了她的儿女们。那么,
如何才能为张阿姨找到既能切除癌症又能保住肛门的办法?
一波三折诊断难多种手段齐上阵
医院慕名请了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滨教授会诊。
李滨查看肠镜报告后指出,根据肠镜下肿瘤生长形态,没有明确的深部浸润的依据,优先考虑内镜处理,但需转院精准评估。张阿姨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李滨介绍,消化道癌症治疗的手段取决于癌细胞浸润深度,如果在表浅区域就可以考虑内镜下剥离;如果到了深部或者淋巴结转移就必须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其他脏器转移则没有手术机会了。
所以评估肿瘤浸润深度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内容。张阿姨转入医院后为了排除肿瘤转移,医生给她做了高精度CT检查,
结果显示:考虑直肠癌深层浸润并发现周围1处可疑淋巴结肿大。这预示着张阿姨还是要做外科手术治疗才行。面对这样的结果,家属的心情掉到了谷底。
肠镜下直肠肿物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李滨综合考虑到CT在直肠肿瘤局部评估的局限性,于是利用更为精细高端的检查装备——高清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进行检查。放大内镜可以将肿瘤组织放大倍观察表面结构改变判断它的性质和深度,超声内镜则通过贴近肿瘤组织近距离探测它的深度和周围淋巴结情况。高清放大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虽然呈结节样改变但表面上皮完整腺管开口提示为表浅肿瘤。超声内镜亦提示肿瘤侵犯黏膜下浅层,且未发现明确的肿大淋巴结。染色及放大内镜
各项检查继续推进的同时,一场消化内科邀请胃肠外科、影像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及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同时进行。
影像科专家认为CT排除了远处转移,局部深度及淋巴结应以超声内镜或磁共振更为可靠。
胃肠外科认为考虑到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首选内镜,如果内镜手术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术后超适应征,外科随时准备着。肿瘤及放疗科提供辅助的治疗。病理科将对术后标本进行精细评估。
精雕细琢战肿瘤,竭尽全力保肛门
正在手术中
治疗的大棒交到了消化内科肖绪华副教授手上。
肖医生是消化内科早癌诊治方向的负责人。
肖绪华表示,虽然张阿姨这样的病变已经癌变,但只要癌细胞没有侵犯到深层,就有机会通过内镜剥离掉肿瘤。
这种方法叫做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是消化科高精尖的手术之一,不需要开刀,不需要切肠子,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手术一样的治愈效果。
但在内镜下操作空间小,将本来就很薄的肠子再剥下来一层,极易穿孔,手术风险和难度好比刀尖上跳舞。但人命关天,肛门的作用又对人的术后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消化团队举全科之力,确保患者最大获益。
肖绪华在标记好肿瘤的范围以后,通过娴熟的技术将肠道表层切开,精准分离血管并止血,病变粘连处小心剥离,切除的创面用夹子夹闭。历时约1个半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肿瘤是切下来了,术后的病理评估才是最后的“法官”。是否需要追加手术?
临床医生和患者及家属都焦急的等待着“法官”一锤定音。
作为广西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的医院病理科作了精准诊断。病理科专家将切下的标本进行每3mm一条的切开,每一条组织都仔细评估切缘及基底情况。
1周后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癌,累及黏膜下浅层,周边切缘及基底均干净,没有血管及脉管浸润。符合治愈性切除。
张阿姨术后两天正常进食,术后第五天无特殊不适即出院。至此,在医患的理解信任,多学科共同协作,消化团队的合理严谨的治疗方案下,张阿姨的“保肛大战”取得了胜利。当电话告知张阿姨结果时,她激动得语无伦次,家属还专程送来了锦旗感谢。
平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
怎么会一查就查出直肠癌呢?
消化道肿瘤易高发,内镜检查不可少
李滨教授解释道,消化道肿瘤是最为高发的肿瘤之一。
排名前五位的高发肿瘤中消化道肿瘤占据三位,分别是胃癌、结直肠癌及食管癌。而早期肿瘤大部分是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没有特异性的。
张阿姨的轻度腹胀跟肿瘤其实没有相关性。大便带血是个危险信号,但很多老百姓都是凭自身生活经验认为是痔疮出血而延误了诊治。
张阿姨幸亏发现及时,还有内镜治疗的机会,也有很多患者只能手术治疗,甚至出现转移失去了治疗机会。
消化道肿瘤发病年龄自40岁开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随着生活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倾向。
胃肠镜检查是最直接、最准确的胃肠道肿瘤筛查手段,同时可以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也是性价比比较高的检查手段。
但由于既往普通内镜检查患者反应大,检查体验差,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低,所以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率非常低。
现在由于无痛内镜的开展,内镜检查实现了无痛化,舒适化,而且在镇静情况下,胃肠蠕动减慢,操作者更容易发现一些小的隐蔽的病变。
为了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我国的早癌筛查指南推荐,年龄超过40岁以上的人群均建议行胃肠镜筛查,特别对于有高危因素患者,如有家族史,有报警症状如黑便、消瘦、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有癌前疾病如息肉、HP阳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患者更应该及时接受检查。
李滨教授提醒,除了检查,大家日常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禁烟限酒,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及熏制腌制食品,加强体育锻炼,扫清消化道肿瘤的隐患。
消化内科团队合影
医院消化内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是桂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一流、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和最具影响力的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广西中部、北部及湖南、广东临近桂林的市、县。目前科室共有医师26人、护士3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2人获医学博士学位,3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3人为硕士生导师,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中学科带头人汪丽燕教授及李滨教授的加入,为科室发展注入了先进的理念及领先的技术。
目前消化内科年门诊量逾7万人次,出入院量余人次,内镜年均诊次超过2万人次,医护人员临床操作经验丰富,在自治区内处于先进水平。
专家简介
汪丽燕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学会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内科学分会委员,广西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常委,广西医师协会常委。
专业特长:对消化道疑难危重疾病尤其胰腺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治较为突出;对消化道肿瘤的粘膜下切除及剥离,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硬化及套扎,鼻胆引流术,胆总管取石,术后胆漏的处理,消化道及胆道的支架植入术,消化道及胆道的球囊及探条的扩张术较擅长,消化道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
李滨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专业特长:擅长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内镜下胆管取石(ERCP)、超声内镜检查与穿刺术(EUS-FNA)、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食管及胰管、胆管支架置入、消化道管腔狭窄扩张与成形、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止血、内镜下巨大息肉切除等内镜下微创手术。曾任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哈尔滨市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在国内及国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肖绪华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桂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广西最早开展早癌诊治的专家之一。
专业特长: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急危重症病例的抢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文/图:消化内科
部分图来源网络
编辑:支荣孙玲
校对:胡晓云
审核:王振冉
主编:刘燕
往期精选EditorsChoice
“大医重器”PET/CT填补桂林空白肿瘤检查利器让患者受益恶性肿瘤患者,还可以做母亲吗?“我是医学生,我不能退缩”——桂林医学院学生唐玮鲜见义勇为抢救路边昏厥老人上午手术,下午出院,高效又省心
桂医附院日间手术刷新就诊体验破解“一床难求”
桂医附院在全市率先启用“共享病房”笑尿了?是病,得治!30%的产后宝妈患尿失禁伤筋动骨一百天?NO,膝关节置换手术,当天能下床行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zl/1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