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危害 >> 牛身上的寄生虫防治方法都在这了,必须收藏
该病是由牛皮蝇属的几种皮蝇的幼虫,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上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的雌蝇和雄蝇均是不吸血的蝇类,也不采食,只生活5-6天。雄蝇和雌蝇交配后,即死去,雌蝇在牛身上产完卵后也死去。蝇卵经几天孵化出第一期幼虫并钻入皮肤,沿外周神经钻行到腰荐部脂肪组织中。约经5个月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到达腰部、背部和荐部的皮下。幼虫到达皮下后,分泌皮蝇毒素,在皮肤上钻一个小孔,以保证空气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在这里发育约2.5个月,经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发育成熟后,钻出落地成蛹。蛹期约1-2个月,等第二年春夏季羽化为成蝇。由此可见,牛皮蝇的整个发育周期约为一年。
26、牛皮蝇蛆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诊断?在牛皮蝇的成蝇飞翔季节,尽管其不叮咬牛,但引起牛惊恐和狂奔,严重影响牛采食、休息,造成牛消瘦、外伤、流产,产奶量减少等表现。
当幼虫钻入皮下时引起疼痛、瘙痒。在深部组织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损伤。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局部形成瘤状肿,每头牛少则几个,最多的可达上百个。瘤状肿突出于皮肤表现,局部脱毛,质度坚硬。穿孔时,可引起化脓菌感染,造成创口化脓。
在诊断上,该病只发生于从春季起就在牧场上放牧的牛群,而舍饲牛一般不发病。结合流行情况调查、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如在瘤状肿内检出虫体,即可确诊。
27、如何防治牛皮蝇咀病?为阻止牛皮蝇成虫在牛体表产卵,杀死牛体表的一期幼虫,可用溴氰菊酯(万分之一浓度)、敌虫菊酯(万分之二浓度),在牛皮蝇成虫活动季节,对牛进行体表喷洒,每头牛平均用药毫升,每20天喷一次,一个流行季节喷四到五次。
消灭幼虫可用化学药物或机械方法。化学药物多用有机磷杀虫药,可用4%的蝇毒磷,每千克体重0.毫克;%倍硫磷乳剂,每千克体重0.毫克;8%的皮蝇磷液,每千克体重0.毫克,在四月至十一月间,没背线浇注。也可在八月至十一月间,用倍硫磷臀部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毫克。此外,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对于背部出现的三期幼虫,可用2%敌百虫,每头牛00毫升,背部涂擦。在三月中旬至六月底进行,每隔0天一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28、牛螨病是如何发生的?该病又称疥癣,俗称癞病,是由几种螨虫寄生在牛的皮肤上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螨虫包括疥螨、痒螨和足螨。
螨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的,也可通过被螨或卵污染的圈舍、用具,造成间接接触感染。饲养员、牧工、兽医等人的衣服和手,也可能引起螨病的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秋末、冬季和初春,因为这段时间日照不足,尤其是阴雨天气,圈舍潮湿,体表湿度较大,加上这个时期牛毛比较密,很适合螨的发育和繁殖。夏季牛毛大量脱落,皮肤受日光照射,比较干燥,螨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数潜伏下来,到了秋季,随气候的变化,螨又重新活跃,不但引起症状的复发,而且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29、牛螨病的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主要症状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炎,形成痂皮、脱屑,重症者常消瘦。疥螨多发生在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处,严重的可波及全身。皮肤发红变厚,出现丘疹、水泡,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脓疱。严重感染时病牛消瘦,在颈部和肋部形成龟裂,皮肤干燥,脱屑。少数患病的犊牛可因食欲丧失,衰竭而死亡。痒螨多发生在颈部、角根部、尾根,可蔓延到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波及全身。患病部位大片脱毛,皮肤形成水疱,脓疱,结痂。由于淋巴液、组织液的渗出,加上动物相互啃咬,使患病部位潮湿。在冬季早晨,患部结有一层白霜,非常醒目。严重感染时,特别是幼犊感染时,往往引起死亡。足螨主要寄生于尾根、肛门附近及蹄部。诊断,对有明显症状的螨病,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部皮肤的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在皮肤发病和健康交界处刮取皮屑,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
0、怎样预防牛螨病?预防,一是牛圈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不要使牛群过于密集。圈舍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饲养管理用具亦要定期消毒。二是要经常注意观察,发现有发痒,掉毛现象的牛,应及时挑出进行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牛应隔离观察20天,如未复发,用药涂擦后,方可合群。三是购入牛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引入后应详细作螨病检查;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15-20天),确无螨病症状后,经杀螨药喷洒后并入牛群中。
1、如何治疗牛螨病?治疗,对患病部位要剪毛去痂,彻底洗净,再涂擦药物。可用敌百虫配成0.5%-1%的水溶液来涂擦患部,一周后再涂1次。也可选用蝇毒磷(浓度为0.%-0.05%)、螨净(浓度0.%)、双甲脒(浓度0.05%)、溴氰菊酯(浓度0.05%)进行药液喷洒和涂擦。此外,还可用2%碘硝酚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皮下注射。虫克星注射液和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2、牛虱病是如何发生的?该病是由寄生在牛皮肤的虱子引起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病原包括牛血虱、牛管虱等,虽然它们的形态有所不同,但一生都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等发育阶段。雌虱一昼夜产卵1-4个,附在毛根上,经1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经几次蜕皮,就从若虫变为成虫。雌、雄成虱子交配完后,雄虱就死掉,雌虱产卵能持续14-21天,产完卵也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农村牧区多见。虱子的传播主要靠直接接触,有时梳刷工具能引起间接传播。牛虱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在冬、春、秋三季多发。
、牛虱病有何临床表现,怎样防治?除了虱卵外,其他发育阶段的虱子都吸血,每天吸血两三次,每次吸血0.1-0.2毫升,持续5-0分钟。大量虱子的寄生,使牛发生贫血、消瘦,虱子叮咬,可引起皮肤瘙痒,进而影响牛的休息、睡眠、食欲,对犊牛的影响更大。此外,虱子还可传播其他疾病,所以灭虱很重要。常用的灭虱药有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如溴氰菊酯(敌杀死),配成0.%-0.%的水溶液涂擦患部;氰戊菊酯(速灭杀丁),用0.1%的乳剂喷牛的体表;敌百虫,配成0.5%-1%的水溶液来涂擦患部;敌敌畏,配成1%的水溶液喷在牛的毛上,不要弄湿皮肤,一头牛一天不要超过60毫升。此外,倍硫磷、蝇毒磷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临走点下方拇指留个手印证明来过。点击下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你一定想知道:
豆饼,豆粕喂牛哪个更好?
豆粕,棉粕和菜粕有啥区别?该怎么用?
按照这些要求选择育肥牛,绝对棒棒的!
“来养牛养吧”为您打造:饲料搭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技术交流平台。轻松点击播放,即可听到最新最全牛羊养殖知识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