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治疗 >> 走进内镜世界里的ldquo镜rdq
走进内镜世界里的“镜”彩世界
“对准了,夹住!”刘铁梅主任左手持镜,右手拿起异物钳,淡定地指挥着身边的护士。很快,一根长长的鱼骨被稳稳地夹住,慢慢地随着胃镜一起被拖出了食道。看到小编如约来访,刘主任摘下口罩,自信而沉稳地解释道:“内镜世界里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不小心’,不小心被鱼刺卡了,不小心吞了枣核……我们取过鱼骨、取过枣核、取过包着塑料套管的拉链……取过五花八门的东西,在我们这几乎都能化险为夷。”
小编
“内镜世界……不小心……”小编忍不住直入主题:“刘主任,那您就为我们再说说内镜世界里的故事吧!”
延伸治疗范围,集内镜诊断与内镜微创治疗为一体
“年内镜室成立之初,内镜仅用于检查及活检,后来发现活检可以将小的病变咬除,这是最初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刘主任介绍,“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和内镜技术的进步,逐步出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范围也由简单的息肉摘除发展到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等既往需要行手术切除的疾病。”
几个月前,年轻的李女士,因便血怀疑结肠炎来院就医,接诊的刘铁梅主任让其做个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出乎人的意料,不是结肠炎而是距肛门5cm处有一个直肠腺瘤,足足有4公分!病理结果提示:绒毛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及家属得知病理结果后万分焦急,刘主任建议患者行微创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ESD术是内镜手术中高难度手术之一,对手术者要求极高。手术由消化科何桂均医师主刀,凭着多年的内镜功力,不到半小时就成功将直肠的巨大腺瘤一次性完整地切除,患者很快康复出院。“如今,像这种难度系数高,含金量高的手术在我们内镜室几乎天天都上演。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一种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变创伤小、疗效好、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相对外科手术,更能维持组织正常的生理结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与EMR相比,ESD可以把较大面积的、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达到96%以上,明显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刘主任说。
91岁高龄的曹先生,因右上腹阵发性钝痛来院就诊,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这样的结果对于已过耄耋之年的老曹来说,不仅要忍受疾病带来的疼痛,而且如果结石造成了胆总管的梗阻、引流不畅,很容易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这将会给老人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如何取出阻塞患者胆总管的结石就成了老人病情恢复的关键。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等因素,最终决定在严密监护下给患者施行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技术(ERCP)。手术当日,结石很快地被全部取出,经过观察和用药,老曹很快就康复出院。“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内镜技术的飞速进步,ERCP已成为胆总管结石造成胆道梗阻的一种常用的首选治疗方法。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减退,且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手术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ERCP就成了老年胆石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中心副主任严斌说。
技术上不断创新,建立现代微创治疗新理念
年近七旬的老金,因大便隐血检测阳性来我院行肠镜检查,肠镜报告示:结肠多发息肉、结肠巨大腺瘤,病理显示:绒毛状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外科彭志勇主任医师经术前讨论后确定手术方案,决定实施腹腔镜辅助肠镜下结肠腺瘤切除术的双镜联合术。手术当日由擅长腹腔镜的严斌主任医师与擅长内镜的彭志勇主任医师联手,顺利将巨大腺瘤切除。这是我院外科成功完成的首例双镜联合手术。严斌副主任介绍:“双镜联合技术即腹腔镜与软镜内镜在同一手术中的联合应用。前者是硬镜,后者是软镜,硬镜在胃肠腔外,软镜在胃肠腔内,‘里应外合’,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与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这一模式可以使息肉或间质瘤的切除既精确,又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胃肠组织。这一技术充分发挥了软硬镜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彼此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弥补单一内镜或腹腔镜的不足,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治疗的理念。”
63岁的毛先生是一名晚期结肠癌患者,近日开始出现肠梗阻症状:腹痛、腹胀,剧烈呕吐,不能进食,严重影响该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解除患者肠梗阻,外科陈伟新副主任医师决定在肠镜下为患者放置肠道支架,以缓解症状。经过周密策划、积极准备,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发现距肛门20cm处有一结肠肿块,肠腔狭窄,内镜很难进入,手术比想象中要难。操作医师在内镜直视及X线透视下通过一根导丝将结肠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手术进行非常顺利。支架成功置入当时患者即刻解出宿便,腹部胀痛等症状立刻缓解。躺在诊疗床上的患者开心地说:“我的肚子终于松了,舒服了很多,太感谢医生了!”
与多科室紧密协作,成功抢救大出血患者
“科室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科室之间的紧密协作。”刘主任感慨的说。那天下午,平静有序的诊疗室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电话那头告知有位患者需行紧急胃镜检查。不一会,患者被推来了,虚弱而又紧张地坐在推车上,脸色苍白。接诊护士见状立马将患者安排在诊疗床上,一边询问病史一边安慰患者。可是,当胃镜不断地进入,只见胃腔被大量的鲜红色血液覆盖,视野一片模糊,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彭志勇主任医师反复地冲洗抽吸胃腔后发现鲜血是从幽门口涌出的。而此时的患者出现了焦躁,又不断地作呕,使操作变得异常困难。彭医生一边安抚患者一边快速操作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只见整个球部也已经被鲜血覆盖,在不断地冲洗下,一个如喷泉一样的血管在那喷射,是一根动脉在出血!情况非常紧急,患者随时可能会在瞬间出现休克、昏迷,生命危在旦夕!“立即生命体征监测、在麻醉内镜下止血!”正要准备下班的麻醉师黄倩洁、杨传信两人毫不犹豫地冲向前,“病人要紧,下班晚点没事!”经过一番细致的麻醉评估后,焦躁不安的患者安静地“入睡”了。彭医生凭着高超的技术,沉着冷静地下达着指令,由配合助手—护士长陈琼进行黏膜下注射1:肾上腺素,出针—注射—收针,娴熟而又默契的配合着彭医生的操作,渐渐地模糊的视野清晰了,喷射的“血柱”不见了。彭医生又换上了止血夹,快速而又精准地夹闭了出血的动脉,出血奇迹般地停止了!手术成功,患者得救了。这样的生死时速经常都会在内镜中心上演。
“内镜中心成立至今,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有技术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内镜器械的越来越精细,离不开我们内镜医生的刻苦钻研,相信在未来内镜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福于更多的患者。”采访结束时,刘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