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天性胆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先天性胆管扩张常识 >> 深度组团式援藏这4年,医院和
年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党中央、国务院西藏工作部署,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8医院、65医院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其中,医院及北京大学3医院组成的“国家队”对口帮医院;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份的其他多家知名三甲医则对口帮扶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其他7个地(市)医院。
01从故事看变化
这场“1+7”模式的组团式援藏工作,已经在雪域高原持续了将近4年,一批批医院的专家奔赴雪域高原。他们的到来,给西藏自治区医院和7个地(市)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为雪域高原的百姓带来了更多安康。近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观察和体验组团式援藏以来发生的真实改变,也被其中的一些故事所触动。
故事1“看着同龄‘援友’转危为安,我长舒了一口气”
4月底的一天下午,工作间隙正在休息的张前突然接到急诊科打来的电话,“一位援藏干部突发剧烈胸痛,请求紧急会诊”。简单询问病情后,张前很快判断患者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随即放下电话向急诊抢救室飞奔而去。
援藏专家张前正在接受采访。
胸前导联ST-T段广泛抬高,患者的心电图印证了张前的判断。心电监护仪也一直在持续报警,显示屏不断出现“R-on-T室早”波形,这是意味着生命垂危的不稳定征象,极易诱发室颤。
“还没来得及站稳当,患者就开始抽搐、意识丧失,发生了室颤。”张前说。从未在高原如此快速奔跑的她,来不及平息像擂鼓一样的心跳,就迅速投入抢救工作中。3次电除颤,持续高频心外按压,大约过了5分钟,张前的汗水湿透了衣背,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律。
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快速、有效开通相关血管,还需要高水平的全程治疗和综合管理。幸运的是,西藏自治区医院是当地几家医院之一,经过“组团式援藏”持续多年的帮扶,该院心内科已经具备了过硬的救治和管理能力。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抢救的同时,医院立即开启了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导管室团队随时待命。带着除颤仪,张前和急诊科的同事一路小跑把患者推进了介入手术室;由心内科格桑罗布教授、古桑拉姆医生、次旦玉珍护士等人组成的团队,早已做好术前准备。从患者16∶40医院,到17∶50成功开通血管,抢救时间达到了国际标准要求——90分钟之内。
在西藏,援藏医生、干部、教师互称“援友”。最终,经过西藏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团队的共同努力,这位“援友”被从“鬼门关”拽了回来。“看着同龄‘援友’转危为安,我长舒了一口气。”张前说。
“前三年,心内科的援藏工作主医院承担。在多位专家教授的持续支持下,医院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心律失常专业组、冠脉专业组并行的现代心脏中心的模式,而且有7位医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手术。”张前说。
从去年8月起,张前所在的北京大学医院接过了帮扶心内科的“接力棒”,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西藏自治区首个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医护梯队,优化完善了急诊胸痛相关诊疗路径,建成了自治区首个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
故事2“幸亏有北京来的专家,救了我和孩子的命”
接受了剖宫产手术的次仁玉珍头上裹着一块毛巾,斜躺在病床上,看起来精神不错。回忆起次仁玉珍最初入院时的状况,拉萨市医院妇产科主任马莹仍记忆犹新,“全身浮肿。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都在15万单位以上,但她的只有3万单位,化验室几次上报危急值。乳酸脱氢酶等两项肝酶指标高到‘爆表’,检验科的机器已经检不出读数”。
援藏专家马莹介绍患者病情。
33岁的次仁玉珍的家在林芝市,最近一直住在拉萨的亲戚家。由于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次仁玉珍没能接受规范的定期孕检,不久前到一家医疗机构检查时发现血压很高,医生告医院接受治疗。但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且不是第一次怀孕,次仁玉珍并没有太在意,直到3天后突然抽搐、昏迷,从床上跌落,才被紧急送入拉萨市医院。
次仁玉珍住院后,马莹立即组织科室医生进行紧急病例讨论,并请儿科等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很快,次仁玉珍被送进手术室接受剖宫产手术,母子二人随后分别被收治在妇产科和儿科,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中。“我们全家都很感谢,幸亏有北京来的专家,救了我和孩子的命。”次仁玉珍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着感激之情。
医院的马莹在拉萨市医院工作已近1年,次仁玉珍的得救让她再次深感提高这里妇产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性,“出现了以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HELLP综合征,而且还伴发了产前子痫,次仁玉珍是一位典型的严重妊娠高血压的高危孕产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里高危孕产妇的收治比例高达30%~40%,而内地一般在10%左右”。
近4年来,在“以院包科”的帮扶模式下,医院已先后向拉萨市医院派驻了多位专家。“每一位专家都有固定的‘师带徒’任务,我的两位‘徒弟’已经跟了我快1年。”马莹说,收治和抢救高危孕产妇,当地医生在专家带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特殊化验结果的判读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也是她援藏期间帮扶带教的重点。
拉萨市医院妇产科主任边巴卓玛表示,作为西藏自治区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北京援藏专家的技术力量,该院开医院的助产士培训工作。“一位合格的助产士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妇生产时的先兆危险,减少产妇产道撕裂和大出血的出现,减少难产导致的新生儿并发症。”边巴卓玛说,这对于提高西藏地区的妇幼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3“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规范诊疗的制度”
索朗旦增来自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芒热乡的牧区,记者采访时,这个1岁半的“小淘气”正准备随父亲出院回家。几周前,他得了一种并不常见但很凶险的传染病,紧急住进了日喀则市医院。
藏族医生次仁桑布介绍患儿病情。
“连续几天高烧超过39度,精神萎靡不振,身上出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皮疹。”日喀则市医院儿科主任次仁桑布说,正是这种罕见的皮疹让他一下子想到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随后的脑脊液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住院当天索朗旦增就被确诊为流脑,“这为及时明确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流脑在我国一般非流行年份的发病率为3/10万~10/10万,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其在各地的流行强度明显下降。流脑重症病例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长期后遗症。
年,第二批组团式援藏专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建在日喀则市医院确诊了一名流脑患儿,他抓住难得的时机展开“实战教学”,让该院儿科医生对流脑有了深刻的认知。“这种皮疹其实是细菌毒素引起毛细血管坏死、出血,造成的皮肤瘀点或瘀斑,张主任在幻灯片里详细讲解过。”次仁桑布说,这种少见且容易误诊的疾病得到快速确诊和治疗,医院诊疗水平的提升,这让他和同事们颇有成就感。
儿科已成为日喀则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跃升的缩影。“组团式援藏前,医院的新生儿病区只有8张床位,年收治患儿不到人;搬入新院区后床位扩展到51张,并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去年收治患儿近人。”援藏专家、医院主治医师李廷俊说,诊疗量的快速增加,开始让科里的人手捉襟见肘,“新生儿病区只有5名医生、19名护士,每个人都在满负荷运转”。
“援藏专家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诊疗技术,更带动了我们规范诊疗意识和制度的建立。”次仁桑布举例说,此前面对严重脱水的患儿,当地医生通常在简单询问病史后直接补液治疗,“现在会在第一时间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采取扩容纠酸措施,每一步都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评估标准。规范的诊疗制度建设,是援藏专家留在我们当地最宝贵的财富”。
故事4“‘院包科’‘师带徒’的帮扶形式,效果更加凸显”
21岁的贡嘎次姆正在内地读大学,“五一”假期回到林芝市察隅县的家中,因突发上腹绞痛到林芝市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幸运的是,她在接受ERCP(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技术)治疗后,没过几天就顺利出院了。
援藏专家单宏波(右)带教当地医生。
“ERCP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具有挑战性的内镜高阶操作技术之一,被称为消化内镜技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援藏专家、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医师单宏波说,ERCP是经内镜逆行插管进入胆胰管内,在透视下进行造影和介入操作,可以对胆胰管结石、恶性胆管梗阻等进行有效治疗。
林芝市医院两个月前刚刚开展ERCP治疗。在此之前,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要么是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要么医院接受ERCP等微创治疗。
组团式援藏工作展开后,林芝市医院在帮扶专家的带领下,从常规胃镜检查开始,一步步创建起内镜诊疗中心。“我已经先后‘跟师’3位专家了,这几年的成长是‘痛并快乐着’,学习的过程很艰难,但很有成就感。”该院内镜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邱英说,医院是内镜中心的“包科”医院,“尽管援藏专家会轮换,但帮扶关系不会断,一位专家返回后会有另一位专家来接续,‘院包科’‘师带徒’的帮扶形式,效果更加凸显”。
单宏波说,经内镜下剥离早期癌变的消化道黏膜,治愈消化道早癌的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与超声结合开展各种微创治疗的超声内镜技术(EUS),与ERCP一起并称消化内镜技术的三颗明珠,“这些技术明珠都已经开始在林芝市医院闪耀”。在此前帮扶成效的基础上,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林芝市医院开始共建“藏东南地区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治中心”,目前已累计筛查并治愈早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近30人。
在邱英看来,随着本地人才的逐渐成长,内镜中心未来将会有更多用武之地,“我们拉起了包括12名医护的队伍,已有两名本地医生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治疗性操作。对西藏人民来说,能够在家门口接受先进的诊疗技术服务,也是莫大的健康福祉”。
02用数字说成绩
“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整医院的数量,在年以前只有2家;到年年底,‘1+7’医院中已经有7医院,平均海拔超过米的阿里地区医院。”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王云亭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给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格局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实现了“跨越几十年”的巨大成就。
1·医院增加27个科室
据统计,近4年来,承担组团式援藏任务的7省(市)共投入援藏资金近5亿元,用于西藏7地市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采购、科研教学等项目。西藏自治区整合各级财政及援藏资金,累计投入近30亿元,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人员培训。
“立足受援地实际,满足当地医疗服务需求,开展‘以院包科’的帮扶模式,是组团式援藏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针对组团式援藏,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许培海正在做深入的课题研究。许培海介绍,按照“不达目标不脱钩”的原则,西藏自治区推动内地73医院,与西藏8家医院的个科室签订了“以院包科”的长期帮扶协议。“1+7”医院的科室总数,从年的个增加到了年的个,其中全区首设科室个,平均医院增加27.75个职能科室。
“广东省有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到林芝开展‘以院包科’,不是想包就能包的。”林芝市医院院长、广东省医院党委常委李欣表示,“以院包科”的目标是打造真正的拳头科室,要压茬式、同质化推进,实行项目制管理,签订包科责任书,对每年帮扶开展的新技术、三四级手术的数量和比例都要做出具体规定。“我们医院管理研究所专科排行榜前十名的科室,医院举全院之力完成‘包科’任务,让最好的老师带出最好的学科,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日喀则市医院一楼连廊的横梁上,10医院包科打造10个“西藏(西部)疾病诊疗中心”的牌子齐刷刷挂了两排。日喀则市医院党组书记、上海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张浩说,在日喀则包科的10家医院,均医院,从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多方位扶持当地科室建设,“医院排队等着包科,医院竞争一个科室。我们不贪多,一个一个来,全部做扎实”。
2·培养当地技术骨干近千人
“怎样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方法只有一个,培养当地医疗技术人才。”许培海介绍,年~年,西藏“1+7”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从人增加到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从人增加到了人。几年来,在“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机制下,全区援藏医疗专家共帮带、培养本地骨干医务人员多名;有超过名有培养潜力的本地医务人员和新入职医生,医院跟岗培训进修。
据西藏自治区医院院长、医院副院长吴文铭介绍,西藏自治区曾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血液科的省份,直到年8月,在北京大学医院包科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医院血液科成立,这一历史才宣告终结。
“血液科成立后,援藏专家不仅坚持每月2次科室授课,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本地一生,而且还主动承担起了西藏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吴文铭表示,组团式援藏专医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援藏专家、北大医院血液科吕萌教授,已经累计为藏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几十个课时。“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将留在西藏本地工作,其中大部分将走向基层医疗岗位,这更是一种‘输血’变‘造血’的援藏举措”。
张浩表示,自年8月以来,上海市共从全市23医院选派了4批82名医疗骨干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选派人员均为上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这些专家到西藏后,以本院专业技术骨干、行政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先后‘带徒’人次,把技术、制度、流程‘带着泥土移植’到日喀则。”张浩说,越来越多的本地医生不断成长起来,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甚至不少技术骨干成为中华医学会、自治区医学会等部门的委员。
3·4年内手术量增长76.02%
“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是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直接体现。”许培海介绍,截至年年底,“1+7”医院共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近项,其中有项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同时,医院医院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落实、优化和再造诊疗流程项。
李欣介绍,林芝市医院已经创建了14个市级重点专科,建立完善了林芝市胸痛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一大批功能单元,很多工作医院的“第一”或“唯一”。仅年,该院就开展新技术65项,填补了林芝市心脏血管介入诊疗、先心病介入治疗等21个领域的空白。“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最近一年来,急性心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率均为零,这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最大回报”。
在组团式援藏专家和本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7”医院的总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逐年增多,年分别比年增长了37.55%、76.23%、76.0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也达到了89.82%。
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医院等级创建为抓手,医院人事、薪酬、管理运行等体制机制改革。“医院都在加强精细化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标准、规范执业行为,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迈进。”许培海说,组团式援藏开展以来,医院在内部决策、考核评价、财务监督等方面新建立的规章制度超过项,基本形成了专家治院、医院管理新格局;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多个,专科发展规划超过个。
“更值得期待的是,我们已经在推动组团式援藏模式向基层覆盖。”许培海说,年年底,西医院对口支援74医院的推进会,医院对口帮扶高海拔偏远乡镇卫生院的规划,“这些工作都将充分借鉴组团式援藏的宝贵经验”。
王云亭表示,西藏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和全国同步发展,就算排名比较靠后,也一定要站进排名的队伍里,“组团式援藏让我们看到了真切的变化,也让我们拥有了充分的信心”。目前,西藏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0.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56.52/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1.59‰,提前完成了年的预期目标。
文/首席记者刘志勇本报记者赤列江才
图/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