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读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黄疸”是人体肝胆系统出现“故障”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报警信号;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绝不仅仅是在肝胆系统出现“故障”时才会出现“黄疸”。

什么是“黄疸”?

?????胆红素经血液运输到肝脏,脂溶性胆红素经肝脏转变成水溶性胆红素,然后排泌到胆道系统,再经肠道排出体外。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代谢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当中,每天衰老死亡的红细胞量是一定的,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也是相对稳定的,在胆道系统通畅的前提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

所谓的“黄疸”,就是指由于机体在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于胆红素的颜色为橙黄色,因此,“黄疸”的具体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胆红素在不同组织里的结合能力不同,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巩膜黄染常早于黏膜和皮肤黄染)。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黄疸并不容易被肉眼识别或区分,因此,称之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而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黄疸则容易被肉眼识别出来,故称为显性黄疸。

肝脏因炎症坏死、肝细胞数量大幅减少而不足以满足胆红素代谢需要,所引起的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其特点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后者升高更为明显,多伴肝功明显异常,患者常有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因肝脏本身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所以肝脏轻度炎症、肝细胞少量坏死一般不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不会有黄疸或仅表现为隐性黄疸,一旦有黄疸出现说明肝细胞损伤严重。胆红素的升高是一个蓄积的过程,而转氨酶的升高是肝细胞破损后的即时释放,所以血清胆红素与转氨酶的升高往往并不同步,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一般要在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5-7天后才会表现出来。“酶胆分离”是指血清转氨酶从极高水平逐渐下降、而胆红素仍在逐渐升高至极高水平的一个过程,提示肝脏大面积坏死,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我国常见的肝病是各种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

胆红素的“前世”

一般认为,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天,正常成人每天约有1%(近四五万个)的红细胞死亡。首先,为维持血管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重要功能,机体内的骨髓等造血系统始终都在生产红细胞。但血液循环系统做为一个闭合的环状系统,正常情况下,机体并没有明显的出血、呕血、咳血或便血等症状。血管里的红细胞只进不出,那血管岂非早就被大量的红细胞给“堵”满了?那么,这些被破坏的红细胞都去哪儿了呢?

每日那些“死亡”的红细胞都会被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分解成血红蛋白,并生成和释放出呈游离状态的胆红素。一个成人每日约产生~mg胆红素,其中,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释放7.5g血红蛋白,经转换后生成mg(umol)的胆红素。另有约15%左右,是由在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而形成的;此外,还有少量来自含血红素蛋白,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破坏分解,由于后者并不是由衰老红细胞分解而产生的胆红素,因此,被称为“旁路性胆红素”。

红细胞破坏增多,是造成胆红素来源过多的直接原因。而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者多为溶血因素,比如药物因素(如利巴韦林、磺胺类药物)、误输异型血、严重感染、各种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这种情况称之为溶血性黄疸,其特点是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比例升高。患者多有溶血因素,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及与溶血相关的临床表现,血液涂片检查可发现有红细胞碎片,尿液呈酱油色等。

由于胆红素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机体还是要尽力把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

胆红素的“今生”

这种呈游离状态的胆红素,可在血液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并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后者是脂溶性的,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因其并未肝细胞内的葡萄糖醛酸等结合,故又被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又由于其进行胆红素定性试验时,结果将呈间接阳性反应,故也被称为间接胆红素。

随后,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在血液中由外周逐渐被运输到肝内,并在进入肝细胞之前,又会被分离成胆红素和白蛋白,进入肝细胞后,胆红素会与肝内的蛋白指结合成胆红素-蛋白质复合物,并在UDP-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因其在进行胆红素定性试验时,结果可呈直接阳性反应,故也被称为直接胆红素。

肝脏处理胆红素时,首先是要把血液中的胆红素摄取到肝细胞内,再进行各种代谢处理,摄取过程和代谢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酶的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下降可引起血清胆红素代谢障碍,这种情况称之为先天性黄疸。不同的代谢酶缺乏或活性下降可引起不同的综合征。例如:Gilbert综合征是由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下降所致;Dubin-Johnson综合征是由肝细胞排泄结合型胆红素障碍所致,发病机制与毛细胆管膜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异常有关。临床上发现的先天性黄疸患者,其血清总胆红素大多为轻度升高,根据酶的缺陷不同,有的是间接胆红素升高,有的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患者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大多无自觉症状,肝功其他指标正常。

最后,结合胆红素将被肝细胞分泌至胆道,并汇集成胆汁而进入小肠,在小肠内与葡萄糖醛酸分离后再次生成胆素原,而胆素原在肠道内被进一步氧化成黄褐色的胆素,这就是粪便的主要颜色。

肝脏完成胆红素的处理后需通过胆道系统将胆红素排出,因胆道排泄不畅引起的黄疸称为梗阻性黄疸,其特征表现为: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伴有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显著升高。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大便呈陶土色。引起胆道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或壶腹部肿瘤。少见原因是胆道的先天解剖异常,见于婴幼儿。梗阻性黄疸应注意与肝内胆汁淤积鉴别,肝内胆汁淤积为肝内毛细胆管、细胆管和小叶间胆管病变或阻塞所致。肝脏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有胆管扩张,并多能找到引起梗阻的原因,需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常有皮肤瘙痒,常见疾病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只能药物治疗,属内科疾病。

在小肠里的胆素原还可以经过肠肝循环再次到达肝细胞,不过,这部分的胆素原大部分仍以原形排到肠道,这部分称为粪胆原。

肠肝循环:指由肝脏细胞分泌经胆道进入肠道内的物质,如药物或胆素原等,被肠道细胞吸收入血,又经肠系膜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并再次进入肝脏的临床现象。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的胆素原可经肝脏内的血管再进入体循环,并随尿排出,它是尿颜色的来源之一,是尿液中主要的色素,这部分称为尿胆原。

注意食物干扰因素

由于血清胆红素的检测采用的是比色法,故食用含胡萝卜素高的食物可使血液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影响检测结果。

建议需要进行肝功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的5-7天内不要食用含胡萝卜素高的食物(如芒果、橙子、南瓜、木瓜和胡萝卜等),以保证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jc/120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