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肝硬化结果统计,我国是全球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目前我国有超过万的肝硬化患者,而且患病人数不断增多。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1.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2.酒精中毒

长期的饮酒和嗜酒,酒精会长期的存储在肝脏,导致肝脏的负担过重,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

3.营养障碍

营养不良会降低肝细胞对有毒和传染因素的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的间接病因。

4.工业毒物或药物

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喋呤、甲基多巴,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黄曲霉素也可使肝细胞发生中毒损害,引起肝硬化。

5.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可使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也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6.代谢障碍

由于遗传或先天性酶缺,致其代谢产物沉积于肝,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结缔性组织增生,如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血色病(铁质沉着)、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半乳糖血症。

7.胆汁淤积

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时高浓度的胆红素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久之可发生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致者称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由肝外胆管阻塞所致者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8.血吸虫病

由于虫卵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成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可引起显著的门静脉高压,亦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9.原因不明

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肝硬化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综合征,肝源性糖尿病,可出现多尿、多食等症状。

(3)出血倾向及贫血:齿龈出血、鼻衄、紫癜、贫血。

(4)内分泌障碍:女性月经失调、男性乳房发育。

(5)低蛋白血症:双下肢水肿、尿少、腹腔积液、肝源性胸腔积液。

(6)皮肤表现:黄疸、胡萝卜素血症、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色素沉着。

(7)门脉高压: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支循环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如何区分肝硬化程度?如果是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总胆红素(umol/L):17-68为1分,68-为2分,为3分。

将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数、腹水以及肝性脑病这5项指标对应的评分进行相加,得到一个分数,然后对肝功能进行分级,分数越高,预示肝脏的储备功能越差。

●如果总分为5~6分,评级为A,提示肝硬化早期,医学上称之为肝硬化代偿期,手术风险小,预后也比较好。

●如果总分为7~9分,评级为B,提示肝硬化已经进入中期,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如果总分在10分或以上,评级为C,提示肝硬化晚期,此阶段手术风险大,预后也最差。

肝硬化B级和C级医学上也称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意思是肝脏损伤比较厉害,残存的正常肝脏组织无法替代整个肝脏的功能,所以称之为失代偿。肝硬化失代偿期,一些并发症相继就会出现,如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危及人体生命安全。

肝硬化治疗方向

1、有效调节蛋白激酶Mst1/2,促进受损的肝脏修复与再生,改善肝损伤。

2、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提高肝脏的细胞解毒功能。

3、活化肝脏细胞,促进肝细胞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再生力。

4、保护及稳定肝细胞膜,辅助修复肝细胞,阻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恢复肝功能。

5、恢复肝功能紊乱,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和血清TBIL含量。

6、纠正或延缓肝损伤因子对肝细胞继续产生直接或间接性损害。

7、维持肝实质细胞本身数量、结构和功能,延缓纤维化进展,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zl/134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