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篇–概说

宋版《伤寒论》,少阳病篇就10条,从—条,共10条原文。咱们的教材是以类相编,将太阳病篇中有关少阳病的方证也放到了少阳病篇中讲了,少阳病篇的方证都是从太阳病篇挪过来的。这个咱们要明白。

一提到少阳,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半表半里”这个词,说少阳是半表半里。那怎么理解这个半表半里呢?有的人有一个平面图来解释,一个平面三个格,外面的太阳,里面的是阳明,中间的就是少阳。这样解释太平面化了。其实三阳不是一个平面图,二是一个立体的,这个半表半里,并不是半在表半在里,也不是表里之间,实际上是非表非里,就像门轴一样。就像咱们教室的门一样,门向外打开,相当于太阳,向里面打开,相当于阳明,而管理这个门开合的,就是中间这个门轴,这个门轴就属于少阳。所以少阳是一个门轴理论,它是竖着的,既不是表里的夹层,也不是表里之间,而是主管表里气机运转的一个位置。这个我们叫做半表半里。因为这个位置叫“表”也不合适,叫“里”也不合适,所以才有“半表半里”这个词。当然这个词还是张仲景首先提出来的,其在条说小柴胡汤证是“半在外半在内”也。后世医家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的时候悟出了少阳为“半表半里”的理论,所以“半表半里”这个词是成无己第一个提出来的。《黄帝内经》讲“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太阳开,主表;阳明主阖,主里;而少阳运转其间,所以主枢。少阳是枢机,枢机就是枢纽,控制着上下前后左右。实际上少阳不但是三阳的枢机,也是三阳和三阴的枢机,它的枢转作用,不仅仅是枢转太阳和阳明,也负责枢转三阳和三阴。它的作用范围非常的大,因此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太阳病也好,阳明病也好,太阴病也好,都会影响到少阳经,因此它的门轴位置,非常的重要。

讲少阳病,首先了解一下少阳经的一些生理状态。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少阳腑包括胆腑和三焦腑。

首先看经脉的循行,三阳经总体的循行规律是:太阳经行人体背部;阳明经行于身体前部;少阳经行于身体两侧。正因为如此,后世医家再分表里的时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那为什么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呢?因为背部为阳,太阳经所过,所以太阳主表;腹部为阴,阳明所过,所以阳明主里;那身体两侧,为少阳经所过,是阴是阳呢?是表是里呢?不好定位,所以说把它叫做半表半里,所以现在身体两侧的疾病,一般可以考虑从少阳病进行辨证治疗。

再看胆腑的功能,《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这里的“精”指的是胆汁,指胆是贮藏胆汁,这是胆的一个主要功能。胆贮藏胆汁,参与肠胃的消化功能,尤其是帮助胃肠消化肉类食物。那如果胆囊贮藏胆汁的功能减弱,或者胆汁排出不畅,就会影响消化系统的疾病,尤其是吃完肉食以后不好消化,所以你看一些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这些病人,往往出现厌油腻、恶心、呕吐、不想吃饭等临床表,这主要是胆汁的消化功能减弱了。这也是为什么少阳病会出现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的缘故,所以在小柴胡汤里面可以见到“喜呕,不欲饮食”等症状,这个胆主贮藏胆汁,参与消化有很大关系。

胆腑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参与人体的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决断”就是决定判断。我们说肝胆相表里,“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主谋虑的,事情筹谋好,谁来拍板决定呀?胆主决断,所以肝像个将军,主运筹帷幄,胆是参谋长,主决定判断,二者配合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肝胆相照。这就说明胆参与决断方面的情志活动。如果这个人胆的功能不好,往往病人会出现一些神志的症状,比如胆小、胆怯、恐慌等。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个人胆小还是胆子大,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主疏泄,就是在肝脏的主司下所进行的疏泄,肝胆的疏泄对全身气机有调节作用,所以少阳病会出现少阳经脉循行路线上气机郁滞的表现,比如“胸胁苦满”这个症状。

从以上看出,胆腑主要的功能有三点,一是参与胃肠的消化;二是调节情志活动,三是调畅气机。现在切胆囊很流行,西医一看胆结石,或者是胆囊息肉,说是个累赘,切了吧。胆囊切除以后的病人往往是上面三个方面出现问题:一是出现了消化不良,本来胆贮藏胆汁,当需要的时候排入肠道,参与消化,不需要的时候,胆囊就把胆汁贮藏起来,就是对胆汁的一个调节作用。现在胆囊没了,不管需不需要,一直往肠道了排,就会造成病人经常拉肚子;但真正需要胆汁的时候,比如说吃点肉,又没有了,反而消化不动了,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二是出现情志方面的症状,切完胆囊的人,往往胆子小,很害怕。原来有个失眠多梦的病人就告诉我说,切除胆囊之前做的梦都是我追杀别人,切除以后做的梦都是别人在追杀我,从小到大没有这么窝囊过,太憋屈了,要知道是这个样子,打死也不切胆囊。还有些病人,切完胆囊以后胆子变的特别小,敲门声、电话铃都能惊着了,走路的时候总感觉后边有人跟着,有时候走着走着猛一回头,把别人吓一跳。第三就是会出现气机郁滞的现象,因为少阳主枢,胆主疏泄,邪气干扰此功能就会出现胸胀、乳房胀痛、小腹胀满等气郁的表现。

从以上胆的功能特点分析来看,少阳病的时候,胆的功能出现了失常就会出现这三大症候群:一是消化系统症状;二是情志异常性症状;三是气机失调性症状。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另外还有一个器官,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首先三焦“决渎”之官,就是疏通水道的,所以上中下三焦就是人体一个水液运行的道路。《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此处可知三焦主要是人体水和气运行的通道,所以三焦功能失调,会导致气机郁滞,水液代谢失调,从而导致一些水液内停性疾病,会涉及到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

这是少阳两个腑的功能,如果出现异常,少阳病出现的症状比较复杂而广泛,消化系统的症状、精神系统的症状、泌尿系统的症状都可以在少阳病出现。

那少阳病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邪气可以直中少阳,如果病人一感冒就出现了寒热往来、口苦等,这就是表邪直中少阳了。第二:最多的还是从其它经传变而来,最常见的就是从太阳经传遍而来,咱们前面学过的条第一句话“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开始就是一个太阳伤寒,后来变成了“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第三: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厥阴经的邪气有外出少阳的传记,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厥阴病篇有一条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也就是说厥阴病如果出现呕吐和发热,是邪气外出少阳的一种表现,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以上是少阳病形成的三个途径。

关于少阳病的证候有以下三类:一是少阳经证。就是邪气在少阳经导致少阳经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病症,比如目赤、耳聋、胸胁苦满等,这些都是少阳经证;二是少阳腑证,就是胆腑和三焦腑功能失常导致的病变,比如口苦、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小便不利等,这些都是少阳腑的病变。三是兼证较多,由于少阳主枢,所处位置交通比较发达,容易受到各方面邪气的影响,所以兼证较多,有兼有太阳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兼有阳明病的大柴胡汤证;有兼有太阴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有兼有神志病变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病的特点有以下四点:第一:容易经、腑同病,就是在一个少阳病里面,往往既有经气不利的症候,又有少阳腑功能失调的症候。比如病人就有胆汁上溢的口苦,又有经输不利的胸胁苦满,这就是经、腑同病;第二:少阳主枢,邪气干扰少阳经,往往会引起气机郁滞,气郁日久容易化火,这就是郁火,所以少阳病容易气郁化火。第三:少阳胆腑和三焦腑参与人体的消化和水液代谢,他们功能失调,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第四:兼证较多,宜伴有太阳、阳明、太阴之气的不和,这是少阳病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突出了少阳主枢的生理特征。

关于少阳病的治法,不能单独使用汗、吐、下的治疗方法,最好和解,我们称之为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关于少阳病的转归,大部分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也可以传经,可以内传阳明,也可以外出太阳,还可以内传厥阴;有的既没有传变,也没有痊愈,而是出现了变证。所以少阳病也可以出现变证。这是少阳病的概述,咱们讲的比较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下面的条文。下面看第一节少阳病辨治。

少阳病辨治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提纲证非常的简单,读一遍想忘了,也有点困难。为什么把这三个症状代表少阳病的提纲呢?代表的病机是什么呢?

首先看“口苦”,那人为什么会口苦呢?古人就想那肯定是一些苦的东西跑出来了,那体内什么东西最苦呢?当然是胆汁了。所以你看古人的想法特别直接,中医的理论就是来源于朴素的生活之中,我们不要把中医解释的太玄妙,中医就是来源于生活,多联系一下实际,中医就好学了。所以古人就认为是胆汁跑出来了,上犯于口,所以口苦。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万事都有因果。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胆汁不循常道跑出来了呢?临床上病人出现苦口往往见于热性疾病当中,所以口苦往往是胆内有热引起的,胆内有火,迫使胆汁不循常道,上犯于口,就会口苦。《灵素·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讲的很明白,口苦就是胆汁遂胃气上犯于口了。所以口苦的基本病机就是:胆火上炎,迫液外溢。所以临床上一些胆热犯胃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往往会出现口苦、反酸、烧心等,一些胆汁反流性食管炎,会感觉到食道这个部位火辣辣的感觉,所以中医治疗这类疾病,首先考虑清泻胆热,效果比较好。

再看“咽干”即咽喉干燥,这个和少阳经的循行路线有关,手足少阳经都和咽喉有关系。咽干就是咽喉干燥,缺乏津液,病机还是和胆火有关,这是胆火循经上炎伤津所致。但是少阳属于小阳、初阳,所以少阳的火热程度没有阳明的大,伤津的程度比较轻,所以只会出现咽干,而不像阳明病那样口渴喜饮。

第三个症状“目眩”,就是眼睛模糊,头晕目眩。这是原因呢?这就涉及到了肝胆的密切关系,肝胆开窍于目,如果胆热循经上攻就会出现目眩,严重的会出现眼红,所以目眩仍然是胆火循经上扰所致。

以上症状都是“胆火”惹的祸,但是少阳是主枢的,主管表里气机的运转,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火呢?往往是在枢机不利的情况下,出现的郁火,所以少阳多郁火。所以少阳病的基本病机可以总结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

二、少阳病的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风”指的是邪气,就是少阳经感受了邪气,这属于少阳经自病。出现了“两耳无所闻,目赤”就是耳聋和眼睛红,因为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经上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置于目锐眦。所以少阳经感受邪气,郁而化热,郁热循经上攻就会出现耳聋和目赤。所以这两个症状的病机还是胆火上炎还有一组症状“胸中满而烦”就是胸闷和心烦,足少阳经经过胸胁,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机会出现“胸闷”,心烦还是胆火扰心所致。以上都是少阳经被邪气所干扰所出现的病症,属于少阳经病,治疗当然要和解少阳枢机,“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不能使用吐法和下法,如果误用了,就会出现心悸、惊恐这些症状。所以本条指出少阳病禁用吐法和下法。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指一个太阳伤寒,如果出现了脉弦细,头痛发热,说明太阳经邪气传到了少阳经。这里给出了少阳病一个主脉:脉弦细,脉弦代表气机郁滞,脉细代表气血不足,有正气不足的一面。因为少阳是小阳,其在气机郁滞的同时伴有正气不足,所以其脉象是弦而细。这是少阳病的一个主证。后面还有头痛发热的表现,如果单纯从这两个症状去考虑,不一定是少阳病,三阳经都可以出现头痛,怎么区别呀?太阳经是后项痛;阳明经是前额痛;少阳经是两侧痛;厥阴经是巅顶痛,那满脑袋都痛呢?是六经同病,怎么治疗呀?你看治疗头痛的药很多,像羌活、白芷、柴胡、细辛、吴茱萸、苍术、藁本、白蒺藜、蔓荆子、川芎等都可以治疗头痛,如果来了一位头痛的病人,怎么选药呀?可能有的人会说,选什么呀?一起都上不得了,总有一款合适这个病人头痛的药物,行不行呀?这样开药是不行呀,我们也需要精确治疗。尤其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引经药效果非常好,如果太阳经后项疼痛可以加羌活;阳明经前额疼痛加白芷;少阳经两侧疼痛加柴胡;厥阴经巅顶头疼叫吴茱萸,全头疼痛用什么药呀?川芎,所以川芎不管那一经的头疼都可以治疗。《病因赋》在讲头疼的时候讲:“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再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阴细,厥阴吴萸用不错。”就是讲的六经痛疼的引经药,非常的实用。还要注意,川芎辛温浓烈,对于肝阳上亢类的头痛,川芎要慎用。

那这里讲“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所以这里头痛的部位在两侧,或者是偏头疼。那发热呢?少阳病的发热的特点是往来寒热,所以这里的“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应该是两侧头痛,往来寒热,再加上脉弦细,就是典型的少阳病了。

那怎么治疗呢?当然是和解少阳枢机了,如果误用了发汗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后果呢?后面说“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本来少阳病就有热,再用辛温发汗治疗,有可能使这个邪气传到阳明,热邪内盛,上扰心神则谵语。“此属胃”这个“胃”指的阳明经。“胃和则愈”就是邪气到了阳明了,就按照阳明病治疗,把阳明胃调理好了,病就好了。“胃不和,烦而悸”就是没有把阳明胃调理好,损伤了阴血,导致心神失养,则出现心烦、心悸等。

以上两条合参,少阳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和解少阳,临床要慎用汗、吐、下的治疗方法。以下内容自学。

三、少阳病传变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第二节少阳病的本证

1、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五六日中风”,一个太阳伤寒病,五六天以后又感受邪气了,这是一个重复外感。有些病人就是这个样子,这次感冒还没有好呢,又感冒了,这就是“风家”的范畴,重复外感使表邪入里,到了少阳,这里主要说明少阳病的发病途径,是从太阳病转化而来的。出现了什么症状呢?

首先看“往来寒热”,就是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这是因为少阳主枢,为小阳,抗邪力量比较弱,当邪气侵犯少阳,首先导致少阳枢机不利,正邪相争于表里之间,而正气抗邪的力量相对不足,往往会形成“拉锯战”,邪气进攻的时候,病人就恶寒,正气奋起抗邪的时候,正邪交争就发热,因为正邪交争,互有胜负,故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寒热交替,休作有时,称之为寒热往来,这是少阳病特有的发热类型。当然临床上一些疟疾和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也会出现寒热往来,我们也可以按照少阳病来治疗。

再看“胸胁苦满”这里的“苦”作动词讲。“满”是仲景家乡的方言,是闷胀的意思。“胸胁苦满”就是苦于胸胁满闷。严重的还会出现胸胁疼痛,这也是少阳病的典型表现之一。胸胁为少阳经循行之处,邪气侵犯少阳经,导致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胸胁苦满,此症状反映了少阳经经气不利的特点,属于少阳经的定位症状。由于肝经的循行路线也过胸胁,所以一旦出现胸胁苦满,就可以首先考虑从调理肝胆入手治疗。

“嘿嘿”,“嘿”同默,“嘿嘿”就是表情沉默,情绪低落。表现为总是高兴不起来,天天有心事,有些人表现的很自责,有愧疚感,甚至发展成抑郁症。现在抑郁症的病人很多,而且年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病人往往表现为心灰意冷、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丧失了工作的兴趣,总感觉另外一个世界比较好,所以自杀的成功率非常高。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就会出现“嘿嘿”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邪气侵犯少阳经,影响了胆的疏泄,导致少阳经气血不利,胆腑参与情志活动的功能受到了干扰所致。后面还有“心烦”,既有默默,又有心烦,这两个症状同时出现。就是病人虽然表情淡漠,不爱説话,但是心里很烦,正因为心烦,所以才不爱説话。心烦是胆火扰心的表现,胆火一般是郁火,郁火本身就容易引起心烦。这里的默默和心烦代表了少阳病的神志症状。实际上是少阳胆疏泄不利,气机郁滞不畅在情志方面的反应。实际上肝胆疏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疏泄胆汁,参与消化;二是疏泄气机,使人保持一个轻松活泼的状态,疏泄气机就是疏泄情志;三是疏泄水道,参与水液的代谢。所以不管胆病也好,肝病也好,一旦出现疏泄失常,就会出现多方面的疾病。默默和心烦只是表现在情志方面的一部分症状。

还有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不欲饮食”和“喜呕”,“不欲饮食”就是不想吃饭,“喜呕”有的同学解释成:喜欢呕吐,谁都不喜欢呕吐,这里指频繁的呕吐。《伤寒论》中往往用呕吐来代指少阳病,比如第4条“颇欲吐,若燥烦,为传也”,就是如果一个太阳病中出现了频繁的呕吐,可能预示着要向少阳病传变了,这说明呕吐是少阳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其病机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不欲饮食就是胆木郁滞,影响到了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所致。所以不欲饮食、喜呕都是胆气犯胃、木气乘土的表现,反映了肝胆和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

大家知道肝胆和脾胃,一木一土,为相克的关系,生理状态下脾胃之土必须靠肝胆之木相克,才能保持良好的受纳运化状态,实际上就是肝胆之气有推动脾胃运化受纳的作用。但是如果克之太过,就是“相乘”了,就会出现消化道的一些症状。而且这种相乘的关系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肝为阴木,胆为阳木,脾为阴土,胃阳阳土,临床上有这么一个特点,阴木容易乘阴土,阳木容易乘阳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所以临床胆热就容易犯胃,肝病就容易乘脾。所以少阳经胆气不利、胆火内郁,就容易乘犯胃腑,出现不欲饮食、喜呕等症状,这也是胆参与人体消化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这一组是消化系统的症状,还是和肝胆的疏泄有关。

肝胆疏泄脾胃,以肝和木的相克关系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我们知道肝胆疏泄的作用方向是向外、向上的,那如果邪气干扰了这种作用趋势,使肝胆之气不能向外伸展,这就是肝郁,这是一种疏泄不及的状态,对脾胃有什么影响呀?就会导致木不能疏土,引起土地板结,运转不利,胃土壅滞,受纳失常就不想吃饭;脾土壅滞,运化无力就会腹胀。所以你看肝郁的病人往往胃口不好,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越生气越胡吃海塞,这种人往往活的是没心没肺、逍遥自在、性格开朗,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那如果肝胆疏泄太过呢?肝胆疏泄太过就会导致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的加快,导致水土的流失,所以你看有的人一生气就拉肚子,原来有一对夫妻来找我老师看病,一看这老公活得真累,连话都不敢说,严重的“妻管严”,本来想讨好太太,抢者说,我太太得了什么病,可刚说了两句,太太一瞪眼就上一边去了,谁让你说的,我自己会说,太太是来看拉肚子的,正看着呢就有便意了,就跑卫生间去了,这个时候老公才跟老师偷偷说上话,太太本来就拉肚子,而且脾气特别大,这次是因为前几天我刚下夜班,这个时候他刚要上班,就交代我把盆里的衣服洗了,我说“老婆大人尽管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等我抽一根烟,休息一会再洗衣服”,刚要干活,来了一位朋友,两人一聊天就把洗衣服那茬给忘了,这不太太一回家,一看一盆衣服原封未动,腰一掐,眼一瞪,好呀,我的命令你敢不执行,气坏了,马上就感觉肚子疼,就想拉肚子,说你等着,上完洗手间回来再给你算账,说者就拉肚子去了,便前肚子痛,泻后痛减,张景岳把这种腹泻称之为“痛泻”,就是肝木克伐脾土太过造成的,肝气太急了,脾土就受不了了,气滞于腹就会腹痛,接下来就会以一个很大力量冲击而出,造成水土流失,而出现腹泻。这是肝气疏泄太过导致的腹泻,我们称之为痛泻。怎么治疗?当然抑木扶土了,可以用后世的痛泻要方(白芍、白术、防风、陈皮),所以肝胆和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还有一些病人是什么呢?你问他大便怎么样?他说今天稀明天干,过两天又稀了,我们把这个叫做大便不调,什么原因呀?也是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疏泄太过大便就稀,疏泄不及大便就干,治疗当然要调肝胆了。

后面还有七大“或然证”,“或然证”指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症状,这又是一个在正文里出现或然证的条文,前面咱们讲过一个小青龙汤,也出现了或然证,或然证的出现代表症状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小青龙汤因水饮变动不居的特点,所以致病非常广泛。本证是因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调,气机可以郁滞于人体的任何地方,而且还容易化火,所以致病也非常广泛,会出现很多的或然证。所以从临床致病的广泛性和不稳定性症状来看,因为水饮和气机失调的比较多。这个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如果临床上遇见一些病证比较庞杂的患者,就像我们前面的讲的那位病人,她说她除了心眼好,哪都不好,列举了22中病证,既然《伤寒论》里面提示,水饮和气机失调所致的疾病非常广泛,可以出现很多的症状,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两方面去考虑,所以前面那个病人用的是柴胡桂枝汤治疗,吃完以后,病人感觉非常舒服,她对我说原来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到这看是最后一站了,没想到现在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好啊!这就是我们学习《伤寒论》得到的启示。

再看或然证,由于小柴胡汤的或然证比较多,所以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也比较多。或胸中烦而不呕,是少阳胆热聚于胸胁,但未犯胃腑,胃气不逆;或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或腹中痛,为土被木乘,脾络失和所致;或胁下痞硬,为少阳经气郁滞过重所致;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此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所致;或不渴、身有微热,此为太阳表证未解,而无里热伤津之象;或咳者,属于肺寒气逆所致。

下面总结一下本证的病机,前面少阳经的口苦、咽干、目眩,代表了少阳火热;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代表了少阳的枢机不利,为气机郁滞的现象。所以少阳病有两个基本病机:一是有气郁,少阳枢机不利;二是邪热,少阳胆热。所以可以将小柴胡汤的病机概括为郁和热,郁代表了枢机不利,热是代表了胆火上炎,郁和热,是少阳病的主要特征。所以少阳病的病机可以总结为:枢机不利,胆火上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柴胡汤的症状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邪气干扰少阳经的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第二组是胆火上炎的症状,口苦、咽干、目眩;第三组是肝胆疏泄失常导致的情志症状,像默默和心烦;第四组是肝胆疏泄影响了脾胃的受纳和消化功能,出现了不欲饮食和喜呕。再加上一个脉象:脉弦而细,称之为柴胡十大症。治法当然是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这个方子咱们应该很熟悉了,这是方剂学里面的重点方剂,简单分析一下,首先看君药柴胡,辛、苦,性微寒,入肝、胆经,有三大功效,一是解热的作用,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多被用于治疗外感热证,尤其是往来寒热的发热;二是解郁的作用,柴胡辛散,入肝胆经,可以疏解肝胆的气机;三是升阳的作用,少量使用一般可以提升人体的阳气,柴胡在这里用量很大,半斤,后世医家认为柴胡有劫肝阴之弊端,这个要灵活的理解,如果治疗肝阴虚火旺虚性疾病,柴胡当然要慎用,实际上柴胡临床用量有三个层次:解热的时候用18—30克;解郁的时候一般用9—18克;升阳的时候一般用3—6克,这就是柴胡的量效关系。再看黄芩这味药,苦寒,入胆经和肺经,善清胆热和肺热,其性下沉入里。柴胡和黄芩是小柴胡汤的灵魂药物,二者一个性升,一个性降;一个外散,一个内入;一个喜动,一个喜静。所以二者配合,升降相因,出入相济,动静结合,从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和解少阳枢机,清泻胆火之热。剩下五味药主要是作用于脾胃系统,其中半夏、生姜主降,可以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和大枣主升,可以补益中焦,也是有升有降,也可以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可以看出肝胆病一般要调理脾胃,因为二者的关系很密切,肝胆病容易侵犯脾胃,所以临床上一些肝胆病往往首先出现的是脾胃的症状,然后才被确诊是肝胆病,所以临床上治疗肝胆病,无论有没有消化系统的症状,都要加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从而斩断病邪传变的通道,防患于未然,仲景对此总结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也是小柴胡汤被大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所在。

柴胡汤仅仅七味药,既可以使气机出,还可以使气机入,既可以使气机升,还可以使气机降,这样就可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的运动形式恢复了,气当然就顺了,所以小柴胡汤是调节气机非常好的一个方子,但是这是一个偏于热的气机失调,因为里面还有胆热的因素。

再看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里面还是要求“去滓再煎”,其意义前面已经说过,主要使药液更加醇和,利于和解,这种煎服方法多用于寒热错杂、或补泻兼施的方子,其它没有什么特别的。

再看后面的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一加一减,可以推测出其病机,去掉的半夏和人参,性味都比较温燥,所以这个胸中满而烦是由于气郁化热引起的,就是说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化热比较明显的气郁证,要去掉辛燥的半夏和人参,加栝蒌实宽胸散结,清热除烦。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半夏温燥不利于口渴的治疗,加重人参的用量,以生津止渴,人参不但补气,还可以生津,属于气阴双补的一味药,补气本身就可以生津,用于津液亏虚不能自行恢复性疾病。瓜蒌根就是天花粉,主要作用也是生津止渴。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此属肝气乘脾,脾络不和,也可以理解为胆气犯脾,少阳犯胃往往有热,乘脾往往有寒,所以这里面蕴含了太阴虚寒这样一个病机,所以去掉了苦寒的黄芩,加芍药缓急止疼。本方就是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用于少阳气郁兼中焦虚寒证,实际上是少阳和太阴同病。

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胁下痞硬实际上是胸胁苦闷的重症,属于少阳气机郁滞重症,就是病人不单单觉得胁下的部位有堵塞满胀,而且有发硬的感觉,就像有个东西塞胁下一样,临床上许多脂肪肝的病人有这样的感觉,胁下也不疼,就是感觉有东西在这里,也不疼痛,这个时候去掉壅滞的大枣,因为其妨碍了少阳气机的运转,而加上软坚散结的牡蛎,以利于邪气的消散。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这里主要是水饮内停引起的心悸和小便不利,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影响到了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导致水饮内停,绝大部分水饮内停,还有阳气不足的一面,所以这里面去掉黄芩,因为其性寒,不利于温化水饮,加茯苓,一是可以渗湿利水,治疗小便不利,还可以宁心安神,治疗心悸,所以水饮导致的心神不安,更合适使用茯苓这味药了。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这里不渴说明化热伤津不重,外有微热指外有轻微的发热,就是表证未解,这时去人参,因为人参壅滞补益,不利于解表,加桂枝就是为了解表散邪,这个很好理解。后面讲:“温覆微汗出”,加上桂枝还要温敷,目的是让微汗出,这就说明这里面有表证的存在,本方叫“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用于治疗少阳病兼太阳轻证。如果太阳病和少阳病都比较明显,可以用后面的柴胡桂枝汤治疗,所以这个方子可以看成是柴胡桂枝汤的轻证。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嗽加五味子和干姜,说明这个咳嗽是寒饮咳嗽,讲到小青龙汤的时候,我们说仲景治疗寒饮咳嗽的药对,就是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里用五味子和干姜也是温阳化饮的,当然也可以加上细辛。但是去人参、甘草和大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因为这三个药物可以健脾和胃,一绝生痰之源。临床应用,要灵活掌握。

小柴胡汤的七个加减,又衍生出来七个方子,临床上很常用,我们要背会记住它,下面是我老师编的方歌,供大家记忆参考:“胸烦不呕去参夏,瓜蒌一枚方中扎;腹痛别芩增芍药;渴加参粉去半夏;痞硬去枣加牡蛎;心悸走芩茯苓加;微热要桂抛人参;咳去有三姜味拿”。

下面再看97条,是对96条的病机的一个解释: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里解释了少阳病的发病过程。“血弱气尽”指正气不足之人,这里的“尽”不是一点气都没有了,而是不足的意思,气血不足的人,腠理疏松,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其实不单单是少阳病,所有外感病的发病都有正气不足的一方面,《黄帝内经》讲得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的人,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这里是“结于胁下”,属于少阳经的管辖范围,说明邪气到了少阳经了。

“正邪分争”“分”就是分庭抗礼的意思,就是邪气到了少阳经,正邪力量旗鼓相当,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再加上少阳主枢,就会出现邪胜恶寒,正胜发热的拉锯战,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所以这个症状体现了正气不足、少阳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后面还有“休作有时”,就是小柴胡汤在发病规律上有定时发作的特点。所以临床上对于一些有时间性发作特点的疾病,可以考虑用本方治疗。“嘿嘿不欲饮食”,此是邪气到了少阳经,干扰了肝胆的疏泄功能,影响了人的神志和脾胃的功能。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脏腑相连,指肝胆和脾胃的关系,邪气到了少阳经,胆病及肝,木病及土。肝木乘脾则腹痛,胆热犯胃则呕吐。“高”和“下”是指木和土的位置关系而言,木克土,木为高,土为下,就是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胆木受邪,所以说“邪高”,进而发生腹痛或呕吐等脾胃中土气机的逆乱,所以说“痛下”。此时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如果服用小柴胡汤后,病人口渴很严重,那可能少阳病内传了,就是小柴胡汤使用不当,少阳病变成了阳明病。这里的“渴”代表阳明病,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渴症状。如果是一个简单的口渴症状,只需要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即可。所以这个“渴”指的大渴,是阳明证的一个特点。说明病邪已经离开少阳经,而内传阳明胃家了,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渴必是大渴,表现为口渴引饮。如果这样的话,已经完全到了阳明经了,当按照治阳明的方法进行治疗。

那小柴胡汤临床怎么应用呢?张仲景给出了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原则,我们看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指出太阳伤寒也好,太阳中风也好,都可以内传少阳,形成小柴胡汤证,那怎么去判断是否转成少阳病呢?医圣告诉我们,不是等所有的少阳病症状都到齐了,才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而是见到一个主症就可以使用,不必悉俱。那关键这个“一证”指的是什么症候?后世争论不休,我认为这个“一证”指的是能够反映少阳病病证特点的标志性症状。前面我们讲过柴胡十证,咱们看一下哪些症状可以代表少阳病的病症特点。首先看口苦,口苦是胆汁上犯了,说明胆腑出现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定位症状,那就是说不管什么疾病,只要出现了口苦,就说明已经涉及到了少阳病的范围了,这个算一个主证。咽干代表了热盛伤津,那这个热从哪里来就不好说了,可以是胆热,也可以是胃热、肺热、肝热等,所以咽干不算其标志性症状。再看目眩,就是头晕目眩,引起的原因很多,除了胆热上攻,还有水饮内停,肝风内动都可以引起,这个也不算其标志性症状。再看往来寒热,这个肯定是,这是少阳病特有的发热类型,反映了少阳枢机的功能失常了,不管什么疾病,只要出现这个症状,都可以按照少阳病来治疗。胸胁苦满,这是反映少阳经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病变的一个症状,是个经络定位的症状,假如病人说自己胸胁满闷不适,用柴胡剂治疗是不会跑题的,这个也是标志性症状之一。再看默默,就是表情抑郁,表情抑郁就是少阳病吗,不一定,可能等期末考试以后,有的同学伤寒没有考好,也会“默默不欲饮食”,希望大家都考过。心烦更不是,我们前面学过很多治疗心烦的方子,病机也很多,后面还有不欲饮食,就更不是了,不管什么邪气只要影响到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都可以出现纳呆,不想吃饭,还有一个呕吐,虽然常常用呕吐来代表少阳病,但这个不能算少阳病的主证,因为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个。大家看能够代表少阳病的症状就三个: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就是我们临床使用小柴胡汤的辨证眼目。这三个症状只要出现一个,就可以按照少阳病来处理。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柴胡证治疗需要用和法治疗,却用了下法治疗,属于明显的误治,如果误治以后柴胡证仍在者,说明人体正气尚旺,未因误下而发生传遍,当然还可以使用柴胡汤治疗,但是误下毕竟不同程度损伤了正气,服用小柴胡汤以后,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激烈,可能会出现战汗的情况。其战汗出现的机理和条前半段一样“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所以战汗的过程是机体邪正相争的过程,往往有两种结局:一是战而汗出,疾病向愈;二是战而无汗,疾病不除。当然这里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总之,误下之后,都不同程度的损伤了正气,此时再用扶正祛邪的药物治疗,就可能会出现战汗的情况,这是机体驱邪的反应。再看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说明这个少阳病是从太阳经传变而来,“胁下硬满”指胸胁痞闷胀满,和“胸胁苦满”的病机一样,都属于邪入少阳,干扰了少阳气机的运行,导致气机郁滞所致。这个是定位的症状。后面“干呕不能食”为胆木犯胃,影响了胃气的和降和受纳功能。“往来寒热”为少阳病特有的发热类型。以上都是少阳病的主证范畴,所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少阳病的治疗主要和法治疗,“尚未吐下”表明没有经过误治,脉沉紧,在条中提出少阳病的脉象特点是脉弦细,弦脉主少阳气郁,细主气血不足,邪气侵袭少阳,里热未甚,正气尚不足,故脉弦细。本条又提出一个脉沉紧,这里的沉和浮是相对而言,本条开始是一个太阳病,脉是浮的,如果脉有浮转沉,表明邪气内传,因为沉主里,所以表邪入里,脉搏也由浮变为相对较沉,当然气郁日久的脉象也可以见到沉脉,这主要是气血郁滞不起所致。少阳主枢,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气血不能外达,可以见到沉脉,紧为弦之甚也,紧脉为如按绳索,弦脉为如按琴弦,紧脉的紧张度比弦脉还要高,所以弦脉紧张度再增加的话就是紧脉。弦脉之甚者,类似紧脉,故合称沉紧。所以脉弦细也好,沉紧也好,都是少阳病的主脉,只是表现为邪气郁滞的程度不同,其实没有这个脉象,从胁下硬满和往来寒两个少阳病主证来看,也可以辨为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治疗。再看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表明病人患太阳病已经四五天了,而且还有发热、恶风、颈项强的症状,说明太阳表证未解;“胁下满”这是少阳病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说明邪气已经侵犯到了少阳经。出现了少阳病的特点;后面“手足温而渴”是阳明里热逐渐炽盛的表现。手足温在《伤寒论》可以见于两种病,一是太阴病;二是阳明病;太阴病的手足温是和少阴病的四肢厥冷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太阴病的手足并不冷,还是温暖的,表明阳气损伤不大,所以不渴;而阳明病的手足温,所表达的含义是手足发热,伴随着里热越来越重,手足发热的程度也越来越重,因为热盛伤津,所以这种手足温往往伴有口渴。就是“手足温而渴”这是阳明病的特点。综上所述,本证属于三阳合病。

那既然是三阳合病,为什么治从少阳呢?这是因为:第一注意少阳病的治疗禁忌。太阳之邪应该发汗治疗,然而少阳却禁用汗法,再者里面已有阳明热邪,误用辛温发汗,会使里热更盛;阳明之邪应用清法或下法,但是这里表证未解,而且少阳病禁下,误用之,会使表邪内陷,少阳内传,变证丛生,所以只能和解,治从少阳;第二,少阳主枢,位于半表半里,外可出太阳,内可入阳明,如果治从少阳,使枢机转运,可以令太阳之邪从外而退,阳明之邪从内而消,一举三得。第三体现了小柴胡汤的治疗优势,小柴胡汤属于和解之剂,少阳病得之,则枢机运转;太阳病得之,则邪气外驱;阳明病得之,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所以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再看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以伤寒开头,说明还是从太阳病转化而来,所谓阳脉就是浮取,阴脉就是沉取,“阳脉涩”就是脉浮取而涩,为气血不足之征象,此处的病机是脾虚气寒,气血乏源;“阴脉弦”就是沉取而弦,这是少阳病的本脉,说明少阳病的特征已经显露。所以本条讲的是一个脾虚寒证兼少阳病,或者叫少阳太阴合病。衡量疾病之主次,此处是因为中焦气寒,所以才引起少阳胆木来犯,胆木乘脾,脾络失和则“腹中急痛”。就好比一个人,太懦弱了,老实人都想欺负她,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呀,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本证是以脾虚为主,少阳经邪气次之,治疗当用小建中汤调和中焦气血,温中缓急止痛。如果服用完小建中汤腹痛没有完全痊愈,脉象仍然是弦像,则说明少阳之邪气没有被完全解除,还可以用小柴胡汤和解,泄木邪而保中土。

本证由太阳病发展而来,可以看作是少阳太阴同病,太阴虚寒则脉涩、腹中痛,少阳气郁,则见脉弦、腹中急痛。本证的主证是腹痛,出现在少阳病篇,应该与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小柴胡汤加减方之一)证相鉴别,二者虽然都属于少阳木邪乘土之证,但是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证,是以少阳病为主,脾虚不甚,故去黄芩加芍药,重在和解少阳,兼缓急止痛,本证是以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为主,少阳病次之,治疗当先用小建中汤温补中焦,待中气建立,少阳之邪未尽之时,再用小柴胡汤治疗。当然如果中焦之气建立,少阳邪气也能尽去的话,就可以不再用小柴胡汤了。

所以临床上遇到少阳太阴同病的患者,如果是以少阳病为主,兼轻微的太阴虚寒证,临床以口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为主,兼有腹中隐痛、大便时不成形,可以使用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治疗;如果以太阴虚寒比较典型,出现了大便泄泻,腹中疼痛,喜温喜按,伴有少阳邪气,可以先用小建中汤治疗,后给小柴胡汤治疗。那如果少阳邪气和太阴虚寒都比较重怎么办呢?可以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也可以用后面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其就是治疗少阳、太阴同病并重的方子。所以学习伤寒要学会前后联系,举一反三。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伤寒的方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发潮热”,阳明病见到潮热,这是阳明腑实证的特点,多为阳明腑实已成,大、小承气汤都可以见到潮热。但是真正的阳明腑实证应该大便干燥,腹胀疼痛拒按,而且阳明病小便数者,大便自硬。而本证虽见到潮热,但是没有见到腹胀疼痛,小便自可,而大便反溏,不符合阳明腑实证的特点。关键后面出现了“胸胁满不去者”这就说明邪气结聚的部位主要在胸胁,而不是在腹部。这是少阳病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说明本证属于少阳,现在虽然波及阳明,但是阳明燥热尚未成实,阳明腑实证尚未形成,潮热乃少阳阳明热郁所致,属于少阳阳明同病,而病症偏重于少阳,所以仍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从本条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阳明潮热,小柴胡汤是退热的良方,在《伤寒论》重能治疗五中发热(少阳发热、阳明潮热、厥阴发热、妇人热入血室、差后劳复发热),我们后面会讲到。总之小柴胡汤是治疗发热非常好的一个方子。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条开始虽然冠以“阳明病”,但却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胁下硬满”这是小柴胡汤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说明邪气侵犯了少阳经形成了少阳病。“不大便而呕”,当然呕吐既可以见于少阳病,又可以见于阳明病;但是“不大便”如果属于阳明病的话,应该伴有热性症状的表现。这里仲景给出了一个辨证要点“舌上白苔者”,就是舌苔白,而不是舌苔黄,说明阳明病里热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不是阳明病。阳明病的大便秘结应该伴有舌苔黄燥,所以本条还是以少阳病为主。那少阳病可以引起不大便吗?当然可以,少阳主枢,肝胆的疏泄功能对大肠的传道有调节作用,如果肝胆气机郁滞,就会导致大肠传道失常,再加上三焦失畅,津液不能濡润大肠,就会出现不大便,这属于气秘的范畴。这种不大便只是表现为大便不畅,排出困难。

“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讲小柴胡汤治疗的一个作用机制。喝完小柴胡汤以后,大便就通了,为什么呢?“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就是气机一通,津液流通顺畅,胃气也和降了,“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邪气外散了,三焦通畅了,这就体现了小柴胡汤和解的功效。枢机顺了,气血津液自然流通就顺畅了,所以少阳气郁导致的不大便,可以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枢机来进行治疗。所以本条的不大便,是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畅,气机郁滞,肠道失润引起的;此处的“舌上白苔”是个辨证要点。

可以看出小柴胡汤的条文非常多,说明其应用非常的广泛,首先看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首先可以治疗96条少阳病本证;、条的少阳阳明同病;99条的三阳合病;条的阳微结证;条的少阳太阴同病;条的热入血室证。可以看见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太阳、太阴、阳明等经的病症。

小柴胡汤临床使用非常的广泛,临床以“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辨证要点,首先最常用的是治疗发热性疾病,发热是正气抗邪的表现,说明人体的正气比较盛,抗邪有利。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最适合治疗正邪交争的高热,如果热度较高可以再配合麻杏甘石汤,退热的速度更快,此时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08年的时候治疗我们县城的一个老干部,发热1个月了,体温徘徊在38.5度作用,什么检查都做了,没有检查出来问题,老爷子的性格很开朗,见到我说,高大夫,您看看我还有救吗?如果是绝症的话,就不用治疗了,剩下的日子我要出去旅旅游,幸福的渡过剩下的人生。经过询问得知,其发热往往是下午加重,口里面又涩又苦,没有食欲,舌苔薄黄腻,脉是弦滑的,精神还可以。诊断完以后,给老先生说,这个发热属于中医的少阳发热,治好应该没有问题,你照样可以规划您的人生,恐怕和周公的约会,要爽约了。就用小柴胡汤原方治疗,三天以后,发热即愈,从此老先生成了中医的铁丝。

本方还可以治疗定时发作性疾病,比如原来我导师讲过一例昏厥的病人,一个12岁的男孩,一到中午12点就昏厥,上课的时候,一到12点就趴桌子上了,后来老师下课就不用看表了,一看见他趴桌子上,就说:“下课”12点到了。这个病人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校、家里还可以,如果正爬山的时候发作了,就很危险了,经过各种检查没有阳性体征,西医不给开药,就到中医这里看了。大家看看这个病人,吃饭、睡觉、上课都不晕,就中午晕乎十分钟,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如果找你治疗,是不是比病人还晕?可接诊的前辈很厉害,咱们中医没有叫不上来的病名,这个病人诊断为“厥证”,是休作有时的厥证。那为什么会在这个点出现问题呢?这个大夫是这样分析的:一日之中阴阳的升降是有规律的,《金匮真言论》把半夜0点称之为“鸡鸣”,早晨六点称为“平旦”,中午12点称之为“日中”,下午6点称之为“合夜”。阳气的升发是从夜晚0点开始,到中午12点达到高峰;接下来阴气逐渐上升,到半夜0点达到最盛。所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就产生了;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就产生了。这是阴阳在一日之中的消长规律,那怎么用阴阳的升降理论来指导临床呢?我们看一日之中,这四个节点很重要,尤其是鸡鸣和日中这两个节点最重要,就是子时和午时,这个叫子午线,这两个是阴阳交接点。这个孩子就是在这个点上,一到这个点就没精神了,就晕了,什么原因呀?阴阳交接不好了。就像单位值班的,接班的还没来,值班的提前10分钟先走了,当中空了十分钟,昏迷。你可能说中医理论太土了,它就需要这么琢磨。那既然阴阳交接出现了问题,怎么才能让它交接好呢?要顺接阴阳。《伤寒论》第条指出“凡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讲的特别明白,凡是厥证不管是手足逆冷还是晕厥,这些都可能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产生的。治疗就需要顺接阴阳。怎么去顺接阴阳呢?可以调节少阳,这就是利用少阳主枢机的理论,少阳主枢,就像门轴一样,能外出三阳,内入三阴,是阴阳出入的关键环节,所以调理少阳就可以顺接阴阳,当然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了。最后这个孩子就好了。所以你看好多奇怪的病,往往用朴素的中医理论可以解释得通。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偏头痛、耳聋、眼睛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肿大、颈下淋巴结肿大,这些都是少阳经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属于郁热病机的可以大胆使用,疗效斐然。当然小柴胡汤也有不能使用的时候,这就是98条小柴胡汤的禁例,我们自学一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

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以上属于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内容很丰富,大家都需要掌握。小柴胡汤属于少阳气郁之证,那如果不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郁进一步加重,就会形成大柴胡汤证,下面我们看条的大柴胡汤证。

2、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这是一个太阳病变化而来的病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开始还是一个表证,“过经”指离开了太阳经,就是病邪离开太阳经已经十多天了,那我们看传到哪一经了?首先看是不是到阳明经了,如果是阳明实证,应该是用下法治疗,但后面却说“反二三下之”,这里用了一个“反”字,就说明本来不该用下法,反而用了下法治疗,这属于误治的范畴,也表明邪气没有传到阳明经。“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表明误用下法以后四五天,柴胡证仍在,就说明病邪离开太阳经传到少阳了,虽然经过了错误的治疗,但是病邪还没有离开少阳经,仍然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说“先与小柴胡汤”,但是毕竟误下损伤了正气,所以服用小柴胡汤可能会出现“蒸蒸而振”战汗的情况。如果服用完小柴胡汤,少阳病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出现了“呕不止”,由小柴胡汤的“喜呕”变成了“呕不止”,呕吐的症状反而加重了,这表明胆热郁滞加重,横逆犯胃所致;后面还有“心下急”,“急”就是拘急疼痛的意思,这里指胃脘拘急疼痛,这是少阳气机郁滞过重,结聚于胃所致。还有“郁郁微烦”,“郁郁”形成的病机和“默默”一样,都属于少阳气机郁滞,情绪抑郁的表现。“微烦”,这里的“微”不是指烦躁的症状减轻了,而是指烦躁的外在表现不是很明显了,是邪热病位较深的意思,就像大承气汤的“微热”一样,由于郁热的部位较深,热邪不能外达,其外在热象反而不明显。“为未解也”是说用小柴胡汤解决不了这种症状了。为什么呢?小柴胡汤是喜呕,这里是呕不止;小柴胡汤是胸胁苦满,这里是心下急;小柴胡汤是心烦,这里是微烦;这已经超出了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了,少阳病加重了,少阳气机郁滞的程度和胆腑郁热的程度都加重了,比小柴胡汤要重的多。所以本条属于少阳郁热重证。所以可以把本证看成是小柴胡汤的重证,既然是小柴胡汤的重症,临床也应该伴有口苦、胸胁苦满等症状。那怎么治疗呢?“与大柴胡汤,下之愈”就是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郁热。和小柴胡汤相比,其通下泄热的力量比较强。我们在看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首先还是一个太阳病,采用了发汗的方法治疗,但是病邪并没有解除,而且出现了另外一些症候,出现了“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大家看上边有呕吐,下边有下利,中间有痞硬,呕利痞的表现,可能首先想到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但是张仲景却用大柴胡汤治疗。用大柴胡汤治疗说明这个疾病已经涉及到了少阳经了,前面我们刚讲过大柴胡汤属于少阳郁热重证。少阳郁热过重就有可能波及到阳明,会造成少阳阳明同病,这也是大柴胡汤的适用范围。少阳邪热波及阳明,阳明有热,往往会出现大便干,而这里是下利。那少阳邪热波及阳明可以导致下利吗?当然可以,前面咱们学过条:“太阳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就是少阳邪热波及阳明,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于是就出现了下利。那本条可不可以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呢,如果说“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呕吐而下利”的话,我们当然可以使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但是这里面多了一个“心下痞硬”症状,这就说明这里蕴含着气机郁滞的病机。我们再看大柴胡汤里面是否含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呢?黄芩汤的组成是黄芩、芍药、大枣、甘草,主要是黄芩和芍药,一个清胆热,一个泄肝胆之气。大柴胡汤组成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芍药、枳实组成。里面本身就包含一个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枳实去掉了甘草;再看柴胡、枳实、芍药这三味药是四逆散的主要药物,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的。大加看大柴胡汤可以理解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上四逆散。也就是说这里原来可能就是一个少阳邪热引起的下利证,本身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就可以了,但是出现了心下痞硬,气机郁滞较重,故合上了四逆散来治疗。实际上大柴胡汤可以看成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重症,邪热一重,往往会引起气机郁滞。此时可以用大柴胡汤治疗。那既然这里的呕吐、下利和心下痞硬是少阳郁热引起的,也应该伴有少阳经的病症特点,会出现口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症状。所以这里的呕吐还是属于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下利属于少阳邪热波及阳明,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这种下利往往表现为下利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热性下利;心中痞硬为肝木乘脾,胆气犯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本条是少阳邪热内迫阳明引起的下利,临床上会出现大便秘结吗,当然可以了,少阳邪热波及阳明,阳明化燥成实,当然可以出现大便秘结。

我们看大柴胡汤既可以看成是小柴胡汤的重症,又可以看成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重症,而前者主要以少阳气郁为主,后者以少阳胆热为主。那说明大柴胡汤不但少阳气郁很重,而且胆腑邪热也很重,属于少阳郁热的重症。这也是大柴胡汤的病机。

再看主证,就是在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的基础上出现了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或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下利臭秽不爽,肛门灼热;或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原则和解少阳,通下热结。

我们在分析一下大柴胡汤,还是用柴胡疏解少阳气机,黄芩清肝胆之热,主药没有变化,用半夏半升和生姜五两以和胃降逆止呕,这里加重了生姜的用量,主要是这里胃气上逆的症状比较重,已经从小柴胡汤的“喜呕”变成了“呕不止”,所以加重生姜的用量,以增强降胃气的力量,再看后面的芍药和大枣,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同时用芍药酸寒收敛之性,以泄肝胆之邪气,所谓“逆其脏性者为泻”,枳实苦寒,降气除满,消痞散结,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调理气机,解除少阳气郁的状态,和黄芩相配,同为苦寒,以清胆腑郁热。

再看煎服方法:前面“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这里面提示本方也要求去滓再煎,关键后面还有一句话:“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面是否有大黄,这也是后世医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与小柴胡汤相比,大柴胡汤所治疗的病证郁火较重,而且病变的中心在少阳胆热犯胃上,严重的少阳胆热还可以波及大肠,影响大肠的传到功能,出现下利,此时用小柴胡汤力量就显得病重药轻了,故张仲景改用大柴胡汤治疗。当然临床也可以见到少阳邪热波及大肠引起的大便秘结,可以在方中加大黄。胃和大肠都属于阳明,少阳邪热侵犯胃肠,即为少阳、阳明同病,所以后世医家认为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双解的方子。《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没有大黄,而《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是有大黄的,后世的医家都认为这里面用该有大黄,如晋朝的王叔和、宋朝的许叔微这些研究伤寒的“大腕儿”,都主张加大黄。咱们现在的教材也一般认为有大黄,我的观点,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灵活掌握,如果病人出现了大便秘结,或者郁火较重,加上大黄为宜。

大柴胡汤临床治疗哪些疾病呢?可以治疗胆囊炎、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附件炎等,大家看这些疾病都位于身体的两侧,都属在肝胆经的循行路线上,所以大柴胡汤主要治疗身体两侧的急腹症。刘渡舟教授对于本方的病机和治疗范围给出了精辟的论述:“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大黄配枳实,已具承气之功,以泻阳明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为阴,又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火逆;枳实配芍药,为枳实芍药散,能破气和血。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这就是大柴胡汤临床使用的准则。

本周门诊还见到一个病号,52岁的男性,一位教文言文的老师,主要是胁下及胃脘持续疼痛疼痛已经18个小时了,来看的时候,急性面容,号脉的时候,病人一直“哎哟”的喊着,很痛苦,脉搏很弦,再问问病人完全没有食欲,而且嘴苦的厉害,按按病人的肚子,胁下及胃脘这一片特别胀,一按病人就喊疼,再看看舌苔舌质红,苔黄。我给病人说这是胆热犯胃,病人一听,说:“不可能,你要说胃热,或者肝热都可以接受,去年刚把胆给切了,无胆之人,何来胆热呢?”这就是对中医不了解,中医多强调的是功能概念,就和病人解释说:你的胆虽然切除了,但是经络还在,为胁下什么会出现胀痛呢?正是因为你把胆切了,少阳经气失去了胆腑的调节,所以会出现了此处胀满疼痛,胆腑就像胆经上的信号灯,现在信号灯不亮了,道路不就堵了吗。病人听后嘴上虽说原来如此,然内心实不折服。此时病人提出要求,能否先把疼痛给止住,我说可以,就给病人针灸了内关、阳陵泉、太冲三个穴位,用泻法,留针30分钟,疼痛即止,起针后病人甚为折服,言道:“刚入诊室,看汝年轻,半信半疑,听过诊断,心中忐忑,疑虑陡增,针灸过后,疑虑顿消,君可信也,请处方之,我必服之”。所以大家看中医要想赢得病人的信任,疗效是关键。处方为大柴胡汤原方7服,昨日来电,疼痛未作,再次称谢。这就是典型的大柴胡汤证,少阳郁热的重症。

这一段还治疗了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右胁下胀满疼痛不适半年了,西医检查发现有: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脂肪肝、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血管瘤、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一大推的诊断,病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治疗,这个时候有人推荐看中医,说中医管的面比较宽,病人就找了一个中医,给开了个方子,他拿给我看,方子太大了,我说怎么开了33味药,病人说:“不是33味药,药方的背面还有呢,共40味药”。我一看中药书上疏肝理气的全活了,活血化瘀的药也到齐了,还有化石通淋药一个也没拉下,我说这个大夫中药学得不错,病人说:他是翻着书给我开的方子,我说原来如此呀,怪不得这些药物的排列顺序这么有规律,有点似曾相识。我问吃了怎么样,病人说吃了更堵了,这不跑你这了吗?通过问诊得之,病人右胁除了胀满疼痛,此处还发凉,吃饭可以,口苦,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这主要是少阳气郁过重,但是热不明显,所以这里我用的是大柴胡汤合上大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变寒下为温下,再加排石的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治疗。大概治疗了三个月的时间,近期检查发现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消失,肝结石变小,脂肪肝消失,关键被西医无可奈何的血管瘤,原来两个现在剩一个了,而且这一个还变小了,这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病人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在还在治疗当中。

这是大柴胡汤证,我们可以理解上是少阳郁热的重症,也可以理解为少阳阳明同病,主要是少阳邪热波及到了阳明。我们下面再看柴胡桂枝汤证。

3、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首先看条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开始还是有一个太阳病,而且已经六七天了,而且还有发热、微恶寒,这说明表证还没有解除,太阳病还在,后面的“支”通四肢的“肢”,“支节烦疼”就是肢体关节疼痛而烦,实际上关节疼痛的病人往往心烦,尤其是病人疼痛久久不愈的时候,所以这里的烦,是因为疼痛而烦。还有的病人说关节也不是很疼,有酸沉、重着的感觉,还有的病人表达不清楚,就是感觉关节难受,这些都是烦疼的表现。这是因为太阳经邪气稽留不去,经络不畅所致。这一组是太阳病的症状,所以后面说“外证未去者”,就是指太阳病证还在。但是这里面太阳经的邪气重不重,如果表邪较重就不是“微恶寒、支节烦疼”了,而是怕冷严重,关节紧痛了,所以这个是太阳病表郁轻证。

再看后面“微呕,心下支结”,这里又出现了呕吐,我们说《伤寒论》里面,往往用呕吐来代表少阳病,前面第4条的“颇欲吐”,是邪传少阳的标志,23条的“其人不呕”和61条的“不呕”代表了邪气没有传到少阳等,这里面用呕吐还是代表了,邪气已经侵犯到了少阳经,只不过邪气不是太盛,这里是“微呕”,不像小柴胡汤“喜呕”那么重,当然呕吐的病机还是胆气犯胃,胃气上逆。后面还有“心下支结”,这里的心下还是指胃脘,“支”指分支、支撑的意思,引申为“边缘”的意思,就像主干道的分支,“心下支”就是胃脘的两侧,实际上指胸胁的位置,“结”就是邪气结聚,可以出现痞满、胀满、堵塞等症状。所以“心下支结”实际上是胸胁苦满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此为邪气干扰了少阳经气所致。呕吐加上胸胁苦满就是少阳病的特点。这个少阳病重不重,从“微呕”可以看出来,这里少阳枢机不利的程度与小柴胡汤比较起来不是太重,属于少阳枢机的不利的轻证。

本证开始是一个太阳表证,没有经过误治,病人可能没有及时就医治疗,六七天以后,邪气就内传少阳经,出现了太阳和少阳同病了。那我问大家,这叫合病,还是并病呀?并病,定义是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发作有先后顺序,此为并病。本证就是太阳少阳并病,所以治疗需要双解太阳少阳之邪,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下面总结一下本证的因、机、症、治,首先病因是太阳表证未解,内传少阳,病机为太阳营卫不和,少阳枢机不利;主症分为两组:一组太阳病证:发热,恶寒,四肢烦疼;一组少阳病证:微呕,心下支结,口苦,脉浮弦。治则: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就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这两个方子重复了三味药,即生姜、甘草和大枣。所以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加桂枝和芍药。总共九味药。大家看是用的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原量吗?而是两个方子各取了二分之一的量,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是柴胡桂枝各半汤,为什么各取一半的量呢?主要是出现了两个“微”,“微恶寒”、“微呕”说明太阳病和少阳病的病情都不重,所以用量也是很轻的。再看服药方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没什么特别的,就不讲了。

下面重点讲本方的应用,这个方子主要治疗太阳和少阳同病。首先可以治疗感冒后遗症,好多容易感冒的病人,会出现太阳少阳同病,原来治疗我一个亲戚,就是经常感冒,拥有“风家”的称号,一年四年都感冒,主要表现是怕风、容易汗出,身体酸痛不适,食欲不好,经常早晨起来口苦,全身乏力,脉缓,舌质很淡,苔薄白,典型的太阳少阳同病,但是病人气虚也比较明显,我就用柴胡桂枝汤合上玉屏风散治疗,连续服用两周,从此以后很少感冒。后来他又给我介绍了一个病人找我治疗,病人也是习惯性感冒,全身哪里都不舒服,折磨的病人都快抑郁了,总以为是自己得了绝症,家里人瞒着自己呢,整天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叙述完病情后对我说“听说您是感冒专家,我这次有信心了”,我半开玩笑的说:“我不是感冒专家,我身体好,很少感冒,我是治疗感冒的专家”,病人听完开心的笑了,我知道,我已经取得病人的信任,病人的信任是取效的关键。当然她的症状和前面那个亲戚的表现差不多,也是太阳少阳合病,还是用的柴胡桂枝汤治疗,很快就好了。从西医角度解读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医的免疫增强剂。对于一些习惯性感冒的病人,此方不但可以治疗,还可以预防感冒。

还可以治疗肝气窜,就是病人感觉身上有一股气,来回乱跑,跑到哪里,哪里不舒服,甚至跑到哪里,哪里疼痛,西医一般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认为这是气机不畅导致的。那这个方子可以调理气机吗?当然可以,我们说人体有两大气机调节中枢,一个是人体两侧的肝和肺,肝升肺降,当然起主导作用还是以肝升为主;一个是中焦脾胃的脾升胃降;我们看柴胡桂枝汤,首先小柴胡汤可以调节肝胆的气机,桂枝汤不但可以调和营卫,还可以调和脾胃,所以就可以调节中焦的气机。所以本方可以调节人体的两大气机中枢,所以是治疗气机不畅的首选方子。肝气窜证,多见于一些更年期的女性,有些女性找大夫看病,她今天说肚子疼,明天肚子不疼了,背又开始疼了,又过了一天背不疼了,又开始腿疼了,最后搞得大夫也头疼了,这种疾病的疼痛点不固定,属于游走性疼痛,这往往属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当然男性也会出现,近期治疗过一个男性患者,那患的疾病比较怪,就是一咳嗽就晕厥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过个10秒钟左右,意识才会恢复,把家里的人吓坏了,这万一哪天晕过去了,回不来怎么办呀,西医检查嘛事没有,准备去北京看看,这不她女儿和我是同学,就给我联系,看看中医有没有好办法,到门诊上仔细问诊一番,我发此病在发作之前,先是感觉从小腿有一股气,沿着大腿内侧往上跑,跑到小肚子则小肚子胀满不适,跑到胸部则就胸闷,接着就会咳嗽,而且咳嗽无痰,进而发生晕厥,脉象是弦的,舌质很淡红,苔薄白。我就诊断为肝胆气机不畅,用柴胡桂枝汤原方加味治疗,服药一周,气上冲的现象就消失了,咳嗽也减轻了,晕厥没有再发生,现在还在治疗当中。

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肩背疼痛,像肩周炎、颈椎病引起的肩背疼痛,效果很好,这也是刘渡舟教授的经验总结。刘老认为,治疗肩背疼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因肩部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背部属于足太阳经、督脉所过,肩背相引作痛,就是少阳和太阳的经气运行不利所致,乃属太少同病。若果病邪日久,久病入络,可以加片姜黄、桃仁、川芎等活血通络之品以止痛。所以本方是治疗肩背疼痛很好的方子,大家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有没有肩背疼痛什么的?可以试试柴胡桂枝汤,也可以给他们背背条,尽管他们不一定能听懂。

当然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四肢小关节疾病,人体的四肢末端属于阳经和阴经的交界之处,如果邪气干扰了阴阳的交接,往往四肢关节末端会出现病变,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枢机的,调理少阳本身就可以调理阴阳的枢机,桂枝汤也可以调理阴阳,所以本方可以调理全身的阴阳,当然包括阴阳的交接,所以治疗四肢末端的一些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小关节疼痛,效果比较理想。

因为手少阳三焦和足太阳膀胱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所以因为这些脏腑功能失常,还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性疾病,如肾炎水肿、肾病等。我导师曾经讲过刘老的一个病案,使我很受启发。一中年男性肾病患者,发病两年,全身水肿,尿蛋白四个加号,肌酐、尿素氮高出正常的一倍,还有红、白血球,同时伴有小便不利,肩背酸困,上半身出汗,脉弦。根据表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肾病综合症,根据脉证,刘老辨为少阳气机失调,营卫气血不和,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半枝莲。大家看,肾病综合症尤其是水肿,咱们临床上可能用的最多的就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还有五皮饮、包括实脾饮等方剂,当时刘老就一个一个的问跟诊的学生,考虑用什么方子?有的说用真武汤,有的说用五皮饮,我老师也认为是真武汤,反正都是利水剂,刘老摇摇头,而刘老开的是柴胡桂枝汤,这个时候,老师在下面都囔了一句:怎么开柴胡桂枝汤?没想到被刘老听见了,刘老就说:是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多少条呀?你能背出来吗?当时屋子里全是病人,如果真不会背,还真有点下不来台。所幸老师的背功还可以,心想终于可以露一手了,就给刘老说:老师,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的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当时就这样咣咣咣背出来了,心想老师可能会夸几句,刘老却说:“嗯,背的挺溜,就是不会用”。说完老师继续看病,下了门诊以后,当天下午按照惯例去刘老处求学(就是每周门诊日的下午,老师都会去拜访刘老,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探讨一些自己不懂的病案)。谈及上午的病例,老先生说,背的还可以,但是不会用,等于下了无用功。他就问我老师:你知道这个方子是干什么的吗?老师答道:这个方子是治疗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呕吐、心下支结的。老人家说:如果你要等这些症状都到齐了才去使用柴胡桂枝汤,你可能胡子等白了也不一定能等到。刘老接着说,这个病为什么用柴胡桂枝汤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病人说他肩背酸困,肩背为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这个部位出现酸困,往往是太阳、少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结果;二是病人的出汗情况,上半身汗出,下半身无汗,这种情况往往是营卫不和的表现。那营卫不和就用桂枝汤,少阳不和就用小柴胡汤。那为什么加半枝莲呢?刘老答道:半枝莲是调节免疫用的,老先生还中西医结合。但是心中还是有期盼,想看看病人的效果怎么样,病人服完七剂后,尿蛋白变成了两个加号,红、白血球消失了,而且肩背酸困。、上半身汗出也消失了,水肿消了很多。病人说他已经治疗两年了,这次的效果最好。

陈老师经过思考,后来又去刘老家,问了一个问题,说:上次那个病人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效果很好,那为什么一个太阳少阳同病会表现在一个肾病里面呢?刘老说:不要一说少阳就是一个足少阳胆,还有手少阳三焦,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所以三焦腑的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水液代谢的失调,会引起水肿;那太阳呢,不单指太阳经,还有太阳腑,包括膀胱腑和小肠腑,尤其是膀胱跟水液代谢密切相关,那太阳腑功能失调,同样会引起水肿,所以说少阳也好,太阳也好,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少阳病和太阳病都有可能会引起水肿的病变,所以你看这个患者,病机就是太阳少阳的不和,所以使用了柴胡桂枝汤治疗,这就是咱们中医辨证治疗抓病机、抓主症的结果。老师就觉得:听完刘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自己茅塞顿开。所以咱们要想学好中医,最好跟师学习,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可能老师的一句话就给点破了,也就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就像我们学完了柴胡桂枝汤,不但要掌握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呕吐、心下支结这几个症状,更重要的掌握“太阳少阳同病”的病机,这样临床上才能够灵活应用柴胡桂枝汤。下面再看柴胡加芒硝汤。

4、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首先看“伤寒十三日不解”,就是一个太阳病十几天了,没有解除,但还是不是太阳病了呢?这个“不解”在《伤寒论》里边有好多意思:一可以指原来的病没有解除;二可以指原来的病解除了,邪气传变了,又出现了新的病证,就是说这个病人一直在病着;三可以指原来的病证没有解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病证,属于并病的范畴。这些都可以描述为“不解”。那我们看这个表现为什么病了呢?“胸胁满而呕”,胸胁满这是少阳病标志性症状,说明邪气已经到了少阳经了,引起了少阳气机郁滞,所以出现了胸胁满,呕吐属于胆气犯胃所致,所以“胸胁满而呕”代表了少阳病,说明原来是太阳病,现在已经传到少阳了。还有“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腑实证的发热特点。从这两组症状可以看出来,这是太阳病变成了少阳和阳明同病,如果到此为止,你要碰到这种病人,开什么方治疗?肯定是大柴胡汤。但是后面说“已而微利”,“微利”就是微微有下利,如果是大柴胡汤证的话,一般是大便秘结,即使下利也可能是条讲的热性下利,往往比较急迫,但这里讲的是微微下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边他解释说:“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仲景说这应该是大柴胡汤证,用大柴胡汤治疗,本应该诸证悉除,现在反而出现下利,与病情的发展不相符合,是什么原因呢?后面说“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这里有提到了丸药,我们在讲第80条栀子干姜汤证就有一个“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关于汉代的丸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大黄为主药的寒性泻下丸药;一个是以巴豆为主药的热性泻下丸药。在这里可能使用的是寒性泻下药,属于误治,所以说“此非其治也”。因为只用丸药泻下,只顾阳明,不顾少阳,属于药不对症;再者丸者缓也,丸药药性缓和,但是作用持久,即使阳明实证,不仅不能涤荡实热,反而泻下之性滞留肠中,从而导致轻微的下利,故虽下利而潮热不除。“潮热者,实也”,潮热是阳明实证的表现,有潮热说明阳明实证还没有解除,仍然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但是毕竟使用了寒性泻下药,并且已经出现了下利,正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此时的处理原则是“先用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双解呢?其一:前期已经使用丸药下过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了阳明实证的病势,使病情更偏重于少阳病,所以先给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少阳和阳明相对而言,少阳为外(表),阳明为内(里),所以说“以解外”。其二:误用丸药缓下,正气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伤,即使有少阳阳明病,病势也没有开始那么明显了,如果采用少阳阳明双解之法,也当双解缓治,用柴胡加芒硝汤,用小剂量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芒硝以通阳明轻微里实。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少阳和阳明双解的一个方子,只不过它比加大黄的大柴胡汤,药力要轻。也就是说柴胡加芒硝汤可以看成是大柴胡汤的轻证。从少阳和阳明同病来讲,也就是少阳兼阳明病,轻的用柴胡加芒硝汤,重的可以开加大黄的大柴胡汤。

我们看,这个方子就很简单了,它适用于少阳阳明同病的轻证,里边有个小柴胡汤,但是不是小柴胡汤的原方呢?一看就不是,主药柴胡用了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这相当于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为什么用那么轻啊?因为已经使用过丸药下阳明燥实,又已经单独使过小柴胡汤了,这时候少阳邪气也不重,阳明邪气也不重。所以取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量,芒硝才用二两,那我们看,柴胡加芒硝汤就是用于少阳阳明同病的轻证。

再看煎服方法:“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芒硝是后下的,更煮微沸”,就是下了芒硝以后,再把药端到火上,再微微的滚一下,“分温再服”,喝两次,“不解更作”,如果病邪不解的话,再给喝一次,就这意思,那这是柴胡加芒硝汤。我们把它看成是大柴胡汤双解少阳阳明的一个轻证。

柴胡加芒硝汤阳明少阳双解,小柴胡汤的祛邪作用,退热作用非常好,有一些人经常便秘,阳明燥热的体质,感冒以后往往邪从燥化,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痛,便秘,用柴胡加芒硝就好,当然病势重者,可以用大柴胡汤。这是条的内容,咱们了解一下,下面看第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5、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括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首先看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开始是一个太阳病,使用了发汗的治疗方法,病邪没有解出,又采用了下法,明显的误治过程,出现了“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等症状。给的症状比较多,但是症状不怕多,就怕少,少了可能影响你的辨证,多了咱们可以分类分析。首先对症状进行分类,首先看“胸胁满微结”,这是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微结”表示邪气结聚的程度偏重,多表现为胁下痞硬,这是少阳病的症状,为邪气结聚少阳,少阳经脉气机不利所致。还有“往来寒热”这是少阳病的典型发热类型,“胸胁满微结”和“往来寒热”都是少阳病的主证,说明病邪已经到少阳了。还有后面的“口渴”属于少阳胆火伤津所致;“不呕”说明胆气没有犯胃,“心烦”为胆火上扰心神所致。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引起的症状。后面还有“但头汗出”,这个症状咱们学过很多了,栀子豉汤证有,为郁热所致;大陷胸汤证有,为水热互结所致;茵陈蒿汤证也有,为湿热所致;这里面为什么也出现但头汗出呢?这也是阳气郁遏所致,因为少阳病有气机郁滞,凡是气机郁滞的症候,都有可能见到但头汗出的情况。所以以上症状都属于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的病机范畴。关键是后面有一个“小便不利”,就是小便排出不畅,那说明有什么致病因素存在呀?代表有水饮内停这样一个病机的存在。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最先想到的是膀胱的功能失常了,就会导致水蓄膀胱,而出现小便不利。如果这个小便不利是膀胱功能失常引起的,其病机在少阳枢机不利的基础上,应该还伴有膀胱气化失畅。其次手少阳三焦经,是津液运行的通道,那如果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也会出现水饮内停。如果是这样,本证除了少阳枢机不利,还应该有三焦津液输布失常的病机。所以这里有两个病机,一是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失司;二是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津液运行失常;这两个病机都可以导致水饮内停,引起“小便不利”。所以本证的总病机可以总结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

主要表现就是:枢机不利的表现: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水饮内停的表现:小便不利,舌苔水滑,脉弦;治则为和解少阳,温阳化饮。

再看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栝楼根、生牡蛎、炙甘草。首先还是用柴胡和黄芩,和枢机,清胆火,方中栝楼根主要是针对口渴,小柴胡汤后面的加减有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致四两,加栝楼根以生津止渴,生牡蛎主要是针对胸胁满微结,这里已经有邪气结聚了,所以用生牡蛎软坚散结,这也是小柴胡汤后面的加减:若胁下痞硬,去壅滞的大枣加咸寒散结的生牡蛎。有人认为本方属于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有一定道理的。再看桂枝和干姜,这两位药都是辛温之药,在这里主要是温阳化饮。前面我们还学过一个方子里面也有桂枝和干姜,条的桂枝人参汤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里的桂枝和干姜是干什么的?主要是治疗中焦虚寒兼表证的,我们说没有表证照样可以用桂枝温中散寒。在《伤寒论》里面,凡是用到干姜的方子,像前面学过的栀子干姜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都存在一个病机,那就是太阴虚寒。此处用到了干姜,这里面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太阴虚寒的病机,所以用桂枝和干姜温中散寒。所以本方还有一个病机,那就是上有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中焦有太阴虚寒,简称“胆热脾寒证”。而且这个病机临床最常用了。所以柴胡桂枝干姜临床有三个病机,都是在少阳枢机不利的基础上,一是出现了膀胱气化失司,二是出现了三焦津液输布失常;三是出现了太阴虚寒。临床上只要辨证为这三个病机中的一个,就可以酌情使用本方治疗。

如果这个方子的病机我们称之为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虚寒的胆热脾寒证,那和前面我们讲过的带有大黄的大柴胡汤有什么区别?大柴胡汤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腑实证。这个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兼太阴虚寒证。都有少阳枢机不利的病机,但是一个是阳明实证,伴有大便干、口渴、心烦等症状;一个是太阴虚寒证,伴有下利、腹痛、喜温喜按等;一实一虚,不难鉴别,正所谓“阳明多实,太阴多虚”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再看方后注: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里面还是要求去滓再煎,后面还讲“初服微烦”就是服用完本方,病人可能出现轻微的心烦,首先本方属于寒热错杂,服用以后可能会出现寒热相激的反应,所以病人喝完以后会有点反应,胃里不舒服,从而心烦。再一个本证有气郁病机的存在,这个气郁在似通非通的时候也会出现心烦。“复服汗出便愈”就是再服用就没有反应了,“汗出便愈”表明少阳枢机不利的病机解除了,体内水饮已经被温化了,三焦调和,气血通畅则汗出而愈,此为疾病向愈的标志。

下面我们看这个方子怎么用。首先可以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证,例如前列腺炎、肾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伴有肝胆气郁的病机就可以使用,还有一些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也会有这种表现,年曾经治疗过一个姓宫的48岁女患者,烘热汗出3年余。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烘热汗出,汗出后怕冷,她的这个症状特别严重,一天发作20余次,热起来就得马上脱衣服,恨不得赤身裸体,但是出过汗以后,又非常的怕冷,就得马上穿衣服,这个病把她折磨的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不能参加任何户外活动,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脱衣服、穿衣服,特别痛苦,看过很多医生,都没有效果,病人说到您这是最后一站了,听得我压力陡增,再问患者伴有头晕,口干,晨起轻微口苦,小便频数,夜尿多,下肢水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治疗,七服以后,诸证大减,后以次方加减调理而安。

临床上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胆热脾寒证,这个很多,例如一些肝硬化、肝炎患者,一开始往往表现为胁痛、胁胀、口苦、不想吃饭,舌质红等少阳热证,往往医生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来治疗这个热,反而伤及了中焦,导致太阴虚寒,此时就会形成胆热脾寒的病机。原来在老师门诊上见过一个肝硬化的病人,是一个50多岁的女病人,什么表现呢,一点凉的都不能吃,温的都不行,一吃就拉肚子,必须吃烫嘴的食物,胃里才觉得舒服。但是这个病人还有胁痛、心烦急躁、失眠、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大家看这是什么证?肝胆有热。既肝胆有热,但是又不能吃凉的,太阴还有寒,这就是胆热脾寒证,老师开的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开完方子以后这个病人问陈老师:大夫,我这病是怎么回事呀?陈老师说:给你解释的太多你也听不懂,简单的给你说一句吧,你这是胆热脾寒。这个病人马上说:大夫你说的不对,我现在既没胆也没有脾,都切了,何来胆热脾寒呢?陈老师就给他解释:中医的胆和脾,主要指的是功能概念,不仅仅是解剖概念,你虽然没有胆和脾了,但是还会出现胆热和脾寒,解释了老半天,病人最后还是摇头而去,拗不过这个劲,一边走嘴里还嘟囔,我没胆没脾的,说我胆热脾寒。可后来她复诊的时候,她觉得吃这个方子很舒服,她对老师说:你们中医的理论很奇怪,你给我治疗胆,治疗脾,我觉得喝药没有地方去啊,但吃完以后还觉得比较舒服,拉肚子好多了,真是不可思议。后来这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很好。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上有肝胆郁热,下有中焦虚寒病机的痤疮、腹泻、乳腺增生等疾病。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首先看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开始还是一个表证,而且已经八九天了,而且经过了下法治疗,这也属于误治的范畴。出现了“胸满”就是指胸胁苦满,这是少阳病的标志性症状,说明邪气传到了少阳了,干扰了少阳经气的运行,少阳经气郁滞所致。后面还有“小便不利”此处主要是因为少阳枢机不利,手少阳三焦津液代谢失常所致。从以上症状可以看出属于少阳病无疑,但是本证突出的症状是神志的异常,这里面有“烦惊”,“烦”就是心烦,“惊”就是惊恐、惊悸不安、恐慌害怕等,有的晚上总是惊恐不安,这些都是少阳郁热上扰心神所致。严重的还会出现“谵语”,当然谵语属于严重的神志症状,出现谵语就说明邪热波及到了阳明,已经涉及到了阳明病的问题。所以这个“谵语”,应该是胆热犯胃,胃中浊热上攻心神所致。后面还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就是身体沉重的都转不过身来了,这是少阳气机郁滞较重的一种表现。身重出现的原因,既可以是热邪耗气伤津导致的气阴两伤,也可以是气机壅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到最后导致的结果都是肌肉筋脉失养,所以都会出现身重、难以转侧。当然本方里的“身重”为少阳气机郁滞所致。本方虽然基本病机还是少阳枢机不利,但是胆火上炎引起的神志症状比较明显,还涉及到了阳明胃热上攻引起的神志异常。所以本条文是以神志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少阳病。

总结一下本方证的病机,主要还是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且胆热波及到了阳明,引起了胃热上攻;同时还伴有三焦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水液内停,这都属于少阳病的范畴,所以这里面有郁、有水、有火,病机可以总结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扰神,水饮内停,兼胃热上攻。主症:①少阳经证:胸胁满闷,身重,不可转侧;②胆火扰神:心烦,恐惧惊恐;③阳明证:谵语,不大便;④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脉弦数。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铅丹、生龙骨、生牡蛎而成。方中用小柴胡汤去甘草还是和解少阳枢机,针对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的病机;桂枝和茯苓,温阳化饮、淡渗利水,针对三焦水液内停,当然茯苓还可以宁心安神,铅丹、生龙骨和生牡蛎三味药,重镇安神,针对胆火扰神;但是铅丹这味药,有毒,现在一般不用,我们可以用生铁落代替之;大黄针对少阳邪热波及阳明引起的阳明病,泄热和胃以安神,当然本方也经常出现大便秘结的情况,也说明少阳郁热波及到了阳明,当然还可以用大黄泻热通腑。这就是本方的组方特点。

但是本方小柴胡汤并不是用的原量,而是用了原量的二分之一,这说明在这里它并不是主要和解少阳枢机的,而是主要用于少阳病神志异常的证候。但是临床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气郁比较重,当然要用小柴胡汤的原量。

再看煎服方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首先这里面要求大黄后下,《伤寒论》里面大黄轻易不后下,包括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只有大承气汤要求后下,而这里要求后下,说明大黄在这里面主要是通大便的,本证应当有大便秘结的症状,病情涉及到了阳明。后面说“切如碁子”,就是把大黄切成如围棋子那么大一块一块的,就是加工成饮片。后面还说“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就是这个方子是由小柴胡汤加味过来的,本方证用于以神志异常为突出表现的少阳病。

所以本方用于治疗神志异常性疾病非常好,像狂躁症,抑郁症,小儿舞蹈症,失眠,焦虑,癫痫等疾病,经过本方加减治疗效果比较好,还可以治疗神志症状比较突出的更年期综合证。原来治疗过一个52岁的女性,她丈夫陪她一起过来的,刚进诊室,她丈夫刚要开口说话,女的眼一瞪说道:你闭嘴,我自己会说,一边呆着去,男的就乖乖的站到后面去了,女的主要症状就是失眠多梦,焦虑,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发火,家里人都很怕她,都躲着他走,但是自己感觉还很委屈,经常口渴,口苦,食不知味,大便还干,胸闷,善叹息,脉是弦数有力。典型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开完方子,我说你去拿药吧。媳妇去取药了,她老公才敢过来给我说:高大夫,你快给治好吧,你要是治不好的话,我就得出家了,这日子没法过了。你刚才也看到了,不瞒您说,我原来也是火爆脾气,她刚得病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俩经常干仗,那两年我们家都没有用过瓷碗,全是不锈钢的,耐摔呀。这不后来知道她是更年期的症状,我就尽量让着她,搞得我现在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你说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她特别温柔,要知道现在她会变成这样,还真得考虑娶不娶她,关键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就拜托您帮我脱离苦海了。我说这个年龄阶段神志出现异常很常见,我尽量把她给你变过来。此病人大概调了一个月左右,性格从河东狮吼变回了贤惠温柔,她丈夫那是感激涕零呀。

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肝胆郁火上攻导致的高血压、偏头痛、心悸等病证,效果也很好。

好讲完这个方证,咱们少阳病篇就算讲完了,咱们回忆一下,小柴胡汤证是它的本证,兼有太阳病的合上桂枝汤,就是柴胡桂枝汤证;兼阳明轻证加芒硝,就是柴胡加芒消汤证;兼阳明重症,或者说少阳郁热重症,就是大柴胡汤证;兼太阴虚寒,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病神志症状比较突出的,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小柴胡汤证的因、机、症、治。

2、简述大柴胡汤证的因、机、症、治。

3、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因、机、症、治。

4、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因、机、症、治。

5、如何鉴别大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

高卫平

赞赏

长按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mzw.com//mjccyy/10969.html

------分隔线----------------------------